8.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10个注意事项

8.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10个注意事项

(本文作者提供建组培训,联系方式详见最下方。)


8.1.关于场地和费用的问题

首先,场地必须是固定的,不能每次都换场地或找新的场地,这个时间成本太高,而且这样大家也觉得很动荡。

互助小组的场地,一般可以在咖啡馆、茶馆之类的公共场所,或者是租用一些公司、幼教、培训机构空置的场地。现在流行的私人影院,隔音效果一般都非常好,费用也不高,我们有个小组就是长期在私人影院活动。

互助小组的场地费一般是AA制的。如果是咖啡馆、茶馆、私人影院的话,可以每次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AA制分摊。如果是向朋友借的场地,伙伴中就可能有一个联系人,可以由联系人代收。借用的场地,场地费一般是固定而且要预付的,比如预付10次,这样一般是小组所有成员先把10次场地费AA制付了,如果请假、缺席也不可能退的。

非常不建议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单位作为活动场地。首先,这样整个小组对场地提供者太过依赖,这个提供场地的伙伴如果时常请假,甚至退出了,对活动就会产生影响。第二,这样也会形成一种双重关系,场地提供者和其他伙伴(受益者)也是一种双重关系。

我参加的第一个成长小组(非读书的),当时是在北京华夏心理机构活动,因为我们一个伙伴是华夏心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那个小组是他自己组织的,他只是借用了公司的场地。但是在活动的中途,当小组内部冲突特别大的时候,我们有时甚至怀疑:“你来组织这个小组是不是你们公司的行为?你是不是会向公司报告我们这个小组的情况?”甚至有伙伴提出可能我们被偷听偷拍之类的怀疑。所以用自己单位的场地,很容易引起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误会。

此外,即便信任感没有问题,作为成长小组,我们在这个试验场里会直接表达真实的感受,有时候会表达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感受,如果想表达的对象是长期提供场地的伙伴,多了一重关系,很可能就有所顾忌了,如此反而不利于小组成长。

我们第一个成功的互助成长小组(团体互动式阅读疗法小组),一开始是在一家咖啡馆里。这个咖啡馆好像是一个有钱人,为了自己能够跟一些玩户外运动的朋友有一个聚会场所,就开了这样一家咖啡馆,所以他基本上都没怎么用心经营。但咖啡馆的装修特别好,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特别适合我们活动。里面很安静,因为大厅里常常没有客人,就我们一个小组。所以我们就长期在那里活动,一直到那个咖啡馆关门倒闭为止。

后来我们换了一家茶馆,有包房了。我们每两周去一次,每次都提前打电话预约一下就行。我们提前和茶馆老板谈了一下费用,只要他提供最简单的茶,这样即使是在北京,我们每个人也只掏20块钱就可以了。这样的包房隐私也能够有保证,环境也很优雅,比较适合小组活动。

我们在那个茶馆和咖啡馆活动的时候,可能涉及到一个桌子的问题,成长小组和团体心理治疗一样,中间最好是没有桌子的,最好不要有任何家具。一个小小的茶几没有太大问题,会议桌肯定是不行的,太高,这会对小组产生影响,大家都会用脑而不是用心交流了。

因为在人的各种肢体语言里面,最难以掩饰的就是腿和脚。你可以掩饰你的脸部表情,你可以掩饰你的手,但是你很难顾及到你的腿和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团体咨询,团体中间都是没有任何遮挡的,一般都是大家围成一圈,中间没有任何东西,这也是一种坦诚的姿态。所以大家尽量遵循这个原则,让彼此面前都没有遮挡。有桌子,尤其是那种吃饭的大圆桌,那就更加不行了,就变成了讨论会了。

如果是那种没有椅子、凳子的地方也可以,像一些养生会所或者是瑜伽馆之类,大家席地而坐,这样也没有问题。

还有人问到,可不可以在室外活动?室外受到天气、环境、突然的访客等因素影响太大,一般不建议。选择室外就是选择了动荡,基本上不可取。



8.2.关于活动时间的设置(上):活动间隔的频率

我们一般建议是两周一次,尤其是那种长程的不设结束时间的小组。

互助小组组员大多数是上班的人,甚至有家庭孩子,两周一次相对来说不会有太多时间、精力上的压力,这样可以保证持久性。

如前所述,互助小组最重要的是陪伴,陪伴很重要的特质就是稳定持久,正是这种长久陪伴使得大家能够深入自己内心,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互助小组和团体咨询、个体咨询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前者更重陪伴,像小火慢炖,而后者因为有咨询师带领而动力更强,因此互助小组的活动一般不像团体咨询或个体咨询一样那么的密集,而更加重视稳定持久。

除此之外,如果互助小组一周活动一次,还有另外一个风险,就是大家活动了10次以后,关系会变得非常密切,小组动力(团体动力)就会变得非常强,直接表现为小组内部的移情冲突会非常大。而互助小组是没有专业人士来领导的,这么强的动力,小组本身是否能hold住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活动密集了,大家期待也会提高:我都连续参加10次了,我怎么还没改变呢?——这样的期待,在互助小组里,谁来负责满足呢?

我们有个小组,就是一周一次活动了近一年,小组内部的冲突变得非常大。最后小组的组织者愤而离去,剩下的组员不得不把小组的性质变成学习小组,加入更多的理论讨论,少谈一点感受,来减少冲突。

以上说的主要是长程的不设结束时间的小组,对于主题明确的小组来说(以书为单位,书读完小组结束),也许每周一次也是可以的。相对集中的来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本来就是一件有张力的事情,所以也许可以选择每周一次。

也有朋友问到,是否可以刚刚开始的时候,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密集活动,然后慢慢的再过渡到两周一次?

首先,这样的情况我没有遇到过。不过在团体治疗中有时确实会这样做:当一个团体治疗已经非常深入,大家都发生了改变,团体治疗效果明显,目标基本达成,就是快要结束的时候了,此时团体的带领者常会安排一个分离的过程。这个分离期,国外的有些心理治疗师可能会在这个团体正常的治疗结束之后,把一种互助小组的形式介绍给大家,然后让大家建立长期的互助陪伴小组。或者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逐渐降低频率的方式。在此之前,可能这个团体治疗按照每周一次的设置活动了几十次甚至几年,那分离阶段就会变成两周、三周然后一个月一次的频率,直到分离完成。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就是“稳定”,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设置。因为小组是要长期活动的,大家在报名阶段有了一定的预期,变来变去的话一方面给组员的感觉不够稳定,另外一方面,可能每次变动都要重新去协调时间,去协调地点,这又增强了不稳定的感觉。对小组来说,也是一个不利于成长的因素。



8.3.关于活动时间的设置(下):每次活动时间的长度

时间的设置,除了时间间隔之外,还有每次活动时间的长短,这一点大家可以一起商量,可以商定一个大家都很认同的时间长度。

我们通常的设置一般是2小时,这是借鉴了团体心理治疗的时间设置的相对科学的安排。一般的团体心理治疗是1.5小时左右,但我们的互助小组前面有一个读书的环节,所以增加到2小时。

2小时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活动时间,很多沙龙一般也设置为2小时。如果是2.5个小时甚至更长的话,中间可能就需要休息10分钟,否则就会有人中途上厕所,感觉疲劳。如果是学习性质的活动,中间休息是可行的,但对于成长小组而言,中间休息会显得有点古怪了。一方面大家谈得蛮热烈的,突然休息一下,思路被打断了;另外一方面,中间有休息,大家很可能开始闲聊,对成长小组来说,这也是一个双重关系、亚团体建立的诱因,因此两个半小时显然不太合适。

但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话,减少10分钟、20分钟,应该也没有问题。

有时快结束了,大家都谈得很投入,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延长一下时间呢?

这个时候最好是按照设置来,2个小时就是2个小时。如果大家都谈得很嗨,那可以把这个话题延续到下一次。因为这个时候不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延长的,可能有个伙伴他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或者有伙伴因为住得远,到了这个点急着要赶回去。如果说你这个时候因为大家谈的很嗨而延长时间的话,他可能会面子上过不去,就跟着大家一起谈,但是他心里面其实是有些愤怒的。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收集一个愤怒的点券,到未来一个什么时候就暴发出来,引起小组里的冲突。同时这种临时的延长,也违反了设置,违反了我们的约定,所以这里面就会积累不满的情绪。

往往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很多是因为“界限不清”:时间的界限、地点的界限、心理的界限。我们要遵守设置,就是在训练大家的界限感,同时也用设置,来呈现大家的人际界限是否清晰。是否你的人际冲突,就是因为你常常侵入了别人的界限,比如占用太多了他人的时间,或者侵入了他人的空间,而让对方非常愤怒?或者你常常没有拒绝对方侵入到你的界限里来,而收集了很多的愤怒?上述那个组织者愤而离去的小组,也打破了活动的时间,有几次活动了4个多小时,从上午10点一直搞到下午2点多,所以后来冲突非常多。

该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这是界限。该结束的时候而没有结束,就是界限不清。这和心理咨询中一样,设置被打破往往是有意义的。我们也需要去觉察,为什么我们这个时候无法结束,为什么我们谈嗨了就一定要延长,一定要继续谈下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团体活动中无处不在的自我觉察。

再强调一下,关于时间的设置,一定是要比较固定的。比如每两周一次,就是例如隔周的周一的晚上7点到9点,一定要像这样固定。如果不固定的话,每一次都得重新商量,这样时间成本就会非常高,并且小组不稳定对于活动的效果来说也会有影响。但是,随着大家工作的变动情况,每一年进行一些调整是可以的。比如我们去年是隔周的星期一晚上,第二年我们改成星期三的晚上,这是可以的。

这里也顺带说一下,一般来说把小组活动放在晚上是最好的,因为大家多数是上班族,晚上下班正好来参加完活动,结束就可以回去了。如果是周末的话,专门出来参加活动,来回要花更多的时间,时间成本就会更高一些。成本高就意味着持续参加的压力较大,因此在商定活动时间的时候需要注意时间成本的问题。

同时,晚上活动更不容易打破设置,如果是白天活动,时间比较充足,该结束的时候,又多谈了一会,打破了时间的设置。结束了再约个饭,打破了规避双重关系的设置。如果是晚上,下班吃完饭再来参加小组,到点结束了,大家都要赶回去,更容易保证设置。后面创建的5个互助成长小组的经验,凡是保持设置的,小组就比较稳定,持续时间长,成长效果好。凡是设置被打破了的,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外,关于这个小组的总体持续时间的问题,就我个人的经验和那5个小组的情况来看,我之前的北京小组有两年多的时间,我参加的武汉小组也有两年半的时间,那5个小组里最早一个是2015年年底建的青禾组,2018年年底还派了代表来参加互助小组交流会,仍然在活动。只要设置稳定,小组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大家都是长期自愿参加,这种陪伴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同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收获。但小组具体运行多久,还取决于组员共同的约定,这些都可以放在小组里讨论。



8.4.除了读书,是否可以采取其他形式?

我记得武汉小组刚刚成立不久,有一次我缺席,当时小组在设置方面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当次做主持的组员就把我们整个小组给拉出去了!去附近的一个机构参加了一个海灵格的体验课,家庭系统排列!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不要随便换形式。特别是一定要把“学习”和“成长”分开,学习的话可以参加工作坊、培训,可以组织学习小组(附录里也会介绍几种学习小组的形式),而成长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成长。学习和成长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我们需要把这两种形式明确地分开。

有人会疑惑,我们大家一起去体验一下,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之前谈的时间结构的角度来看,学习属于时间结构里的“活动”,它所提供的“安抚”其实很少的。而真正的人与人的联结,是要在“亲密”里才能达到。

成长小组就是一种“亲密”的练习,我们在小组里面谈感受,就是去学习如何获得亲密,既能够说出自己对对方的依恋、依赖,同时也能够直接的说出对对方的愤怒、不满。不管我说的是好的,是坏的,我说的全部都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这就是亲密,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心灵成长”的目的。

而“学习”大部分是头脑在工作,不是心在工作。因此学习也是跟“成长小组”的整个的主旨和目标不太一致的。所以,后来那个把大家带出去的组员没有参加几次就退出了,因为她的目标并不是成长,是学习。

如果需要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来满足,在成长小组中我们就以成长为目标。所以,就形式而言,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成功的互助小组的形式。我们所用的这个阅读谈感受再互动的形式,是我们摸索出来的,毋庸置疑一定是存在其他成功的形式的,但是暂时我们并没有发现。有人带领的成长小组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有动力学的、有亚隆的……但是没有人带领的、互助性的成长小组,成功的我们现在只发现这一种,而且这个成功的形式是我们自己亲身体验过的。

另一方面,如果把读书换成听录音,看视频可不可以呢?这就涉及到“系统”和“深度”的问题。如果这些音频、视频材料是连续的、系统的、不断深入的系列材料,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它是零碎的,东谈一点,西谈一点,今天谈谈情绪,明天谈谈认知,后天谈谈精神分析,那么这些材料就起不到真正的引领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主要推荐用心理学专著,不推荐心理学教材的原因。



8.5.避免双重关系

前面我们谈过,要尽量避免小组里面出现亚团体,同时避免发展其它形式的关系。

亚团体包括进组之前有亲戚,朋友,情侣,同事等现实关系,或者是进组之后,单独联系小组其他伙伴,这种情况需要尽量避免。在进组之前,从招募要求上规避前一种双重关系。进组后,尽量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而不在小组外表达。若有小组外的接触,尽量在小组内说明。

还有一种双重关系,是指在小组活动中发生了其他方面的私人关系,比如把保险卖给伙伴,或者是卖电脑,之前还发生过卖地板的。每次小组活动前后,来早了一点,或者回家时同路,都会有些闲聊的机会,小组成员可能会去咨询一下,比如说我要买地板,或者是买电脑,可能会问一下情况,甚至于出现买卖契约关系。这种情况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作为互助小组,我们无法强行要求,只能是大家自己遵守约定,尽量避免这种双重关系。

因为毕竟这是一个成长小组,你到这里来的目的是做心灵的成长,或者说提高自己的心智成熟度的。在这个场里,如果掺入了销售或者利益关系,迟早会演变为团体动力,成为小组内部冲突的来源。



8.6.一定要遵守“设置”

我们上面谈了双重关系的设置、时间的设置、形式的设置、人数的设置……这些设置,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设置,但稳定的设置,是保证成长小组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非常必要的前提。

根据已有的7个小组的情况,凡是遵守设置的,小组就比较稳定,持续时间长,成长效果好。凡是设置被打破了的小组,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面临崩溃。

成长小组的设置很重要,但设置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变化的,比如读书环节,也可以换成看心理学课程视频。但是,首先,我们上面的设置是已经被证明成功的设置,所以如果大家要修改设置,不宜变动太大,比如,如果把读书换成看视频,但时间最好仍然控制在20分钟左右。而且,如果修改了设置,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设置的频繁变动就会导致小组的不稳定。



8.7.我们要签订一个小组的成长契约

小组在前三四次开放期结束之后,就要签订一个小组契约,确认小组正式组建完成,进入封闭成长期。契约里有关于活动时间、请假、保密、规避双重关系、不伤害、离开,等等的详细约定。

我这里有一个现成的范本,是我们原来用过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讨论后修改。(详见附件)



8.8.每一次活动要定一个主题吗?

互助成长小组不需要提前确定主题,一般在活动中会自然形成一个讨论的主题,通常情况下一次活动会有一到两个主题自然呈现,但并不是我们预先设定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担心,如果说我们不提前设置主题,会不会大家越谈越远,把话题带到天上去了?

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在小组的设置里。互助小组的设置是,读完书,大家轮流谈感受,这个感受可以和刚刚读到的内容有关,也可以完全无关。每个人谈完自己的感受,大家都可以反馈,如果是大家不感兴趣的话题,反馈的人就少;如果是大部分伙伴感兴趣的话题,可能就会有很多反馈和互动,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主题。

因为我们有读书的环节,整本书就是一个大的主题,可以成为这个成长小组一年或者两年的主线;某一次活动时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当次的主题。谈感受的环节,不会被这本书限制,但一直会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所以选一本能够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的好书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本好书,有这样一个一以贯之、逐渐深入的思想,这个时候,其实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限定,已经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我们只不过是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定大家必须得谈什么。

同时,这里也仍需强调,我们的小组性质是成长小组,并不是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主题一般是特别明确的,计划学什么就是学什么,学精神分析就是学精神分析,学人际沟通分析那就是学人际沟通分析。但在成长小组里,每个人的议题其实是有差异的,人的个性是需要保护的,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在成长小组里明确限定主题。

另外,即便是主题性质的成长小组,比如说拖延症小组,或者是亲密关系成长小组,你也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拖延症,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亲密关系的问题,也是由不同的背景所造成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确是没有办法去完全限定主题,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样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是不一样的。看起来是亲密关系的问题,背后也许是自尊的问题;看起来是拖延症的问题,也许背后甚至是分离焦虑。

实践中,也有限定了每一次活动主题的成长小组,学术上叫“结构化练习”,或者“团体辅导”,但那又是另外一种小组形式了,往往是需要有人带领的,其作用也不一样。



8.9.如果小组里发生了冲突,怎么处理?

首先,没有冲突,就不是成长小组,成长小组一定会有冲突。如果一直是一团和气、其乐融融,那是“茶话会”。

我参加的第二个互助小组(没有读书的)就没有冲突。这个小组的伙伴年纪都比较大,多是四十岁甚至五十岁的人。我们自称是动力学团体,小组里虽然也有几个是学精神分析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动力学团体,没有“谈感受”的设置,什么都可以谈。我在这个小组里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寡淡”。寡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冲突,大家一直在“讨论”、“探讨”。所以没过多久我就离开了。

要有冲突,但我们也要看看冲突的性质是怎样的。

健康的小组冲突,是一种“没有敌意的面质”,是在为对方好,被面质的伙伴也觉得你这样说,不是在指责我,而是帮我指出了我没有看到的自己。这种冲突里的人际关系是“我好,你也好”的关系,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冲突。就像我的伙伴向我指出:“你这半年,每次活动都会说‘我要走了’……”从而让我觉察到自己在玩“踢我吧”的游戏。

我亲身经历过破坏性的小组冲突,是在我参加的第一个互助性小组(没有读书的)里。后来就是因为这种冲突特别大,小组就“崩”了,分崩离析。当时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完全是自己摸索,我们听说小组里面是要讲相互之间的感受的,是要说“真话”的,所以我们就直接说:我觉得和你相处感觉有很厚很厚的一面墙……我觉得我很难靠近你……我觉得你可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大家最后都不愿意来了——崩!

这种冲突其实也是一种“游戏”——温室游戏。成长小组就像一个“温室”,所有的感受都成为温室中珍奇的花朵,需要得到接纳和保护。但其实,有的感受是真正的感受,有的感觉却是扭曲的感受,还有的感受是移情或投射的结果……

在有咨询师带领的团体咨询、成长小组里,也存在温室游戏,这样的小组甚至可能运作数年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如何打破成长小组的温室游戏?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总体来说,这需要小组的“深度”和每个伙伴的“自我觉察”,这也就是为什么互助成长小组必须要有“书”的原因,而且必须是一本可以引导大家做深入的自我觉察的书。当我们把读书环节引入到互助小组之后,我们发现,小组仍然有冲突,但冲突的性质却变得不那么有破坏性了,因为大家更关注的是“是的,是的,我就是这个样子的”……诸如此类的自我觉察。

再回过头来看,在第一个小组那种破坏性的冲突里,大家的出发点其实是想帮助对方,都以为指出对方的问题,对方就会改变了。但在小组的凝聚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小组里“我好你也好”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面对这种“面质”,大家感觉到的却常常是“指责”。

在正式的心理咨询里,面质是一种必须谨慎使用的技术,因为被面质,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始终是一种不好的感觉,会经历一个“自尊降低”的过程。即使是“自我觉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会经历一个“自尊降低”的过程,所以那个自己一个人读了《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的朋友,会得抑郁症。

因此,最终成熟的互助成长小组,一方面用“书”来带动和引导小组,提供必要的深度,另一方面把核心的宗旨放在支持和陪伴上,不依赖成员的相互面质,反而让小组伙伴成为“支架”,以支撑组员的“自我觉察”。

所以小组里出现了冲突,没关系。我们可以停一停,换下一个伙伴谈感受。也可以看看,在这个冲突里,大家每一个人的感受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冲突的。这样,让小组继续前行。



8.10.小组遇到问题了可以找“督导”

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当中,当某个咨询进展不顺的时候,咨询师就要寻求上级咨询师的帮助,来看看这个咨询过程发生了什么,可以如何调整。督导,一方面帮助咨询师理解自己在咨询中的做法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另一方面帮助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内在潜意识。

小组的运作其实也是需要督导的。小组可能进行不下去,大家可能都不想来了,小组快要崩掉了;有时候可能小组表面上没什么问题,但感觉有点别扭,深入不下去,常常陷入闲谈和讨论,大家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有时候小组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但大家事后又隐而不发,等等。这时候督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笔者现在可以提供现场和远程的督导,具体联系方式详见下方。


《如何创建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专栏简目

1.亲历“少有人走的路”——我如何用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改变了我的一生

2.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活动流程和规则

3.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为什么要读书——阅读疗法

4.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中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5.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帮助我们改善“亲密关系”

6.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里如何互动:“谈感受”与“做反馈”

7.如何招募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

8.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注意事项

9.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里的“组织者”和“主持人”

10.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历程:蜜月期、磨合期和收获期

11.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38个问与答(Q&A)

12.另一种互助小组——互助式学习小组

13.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招募书(范本)

14.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契约(范本)


【关于作者】

《如何创建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提供建组培训和督导,联系方式:

手机:15802791997

微信:huoran20150429

编辑于 2019-04-10 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