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何招募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

7.如何招募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

(本文作者提供建组培训,联系方式详见最下方。)


7.1.组员之间必须没有“双重关系”

作为一个长程的心灵成长小组,互助小组的设置有几点和一般团体心理治疗的设置是一样的,首先,组员在组外不能是同事、亲戚、夫妻、同学之类的关系,即规避既是小组伙伴,又是同事、亲戚、夫妻、同学……的“双重关系”。

除非是夫妻治疗,全部都是夫妻,但一对夫妻和另一对夫妻之间是不能有双重关系的。所以在进组之前,需要先排除朋友、亲友、同事等在现实中比较多关联的关系。

除了在进组之前彼此之间没有双重关系外,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几个组员之间关系特别好,在组外互相联系的情况。一般来讲,所有的组外联系都是需要在小组里面说一下的,但不需要招供似的说,只是需要在小组里提一下。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小团体、亚团体的问题,如果我跟某一个伙伴在场外聊了一些关于场内的问题,以后我在场内的时候,我就跟这个伙伴有了一些默契,或者秘密,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就不方便说了,比如我们对这个伙伴的某种愤怒,就有点回避,这样反而不利于平行暴露。而且在小组内部形成了亚团体,如果出现抱团攻击的现象,对小组的整体凝聚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场外的信息一定要放到场内来谈。

另一方面,“双重关系”是个风险,也可能是个机遇。我们在双重关系里其实也能够看到一些人际关系模式,或者沟通模式。发展了双重关系的伙伴,经常在场内说话不多,然后又到场外去联系,这也是一种沟通模式——当面不讲后面去谈的沟通模式,被在场外谈论的人如果知道了就会有很大的愤怒。

这时我们需要指出来:你为什么当面不说呢?如果你当面说你感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同时我们可以去鼓励他:那你可否尝试当面说一下,看看有什么样的后果?此时也许他就可以现场演练,当面说出他对某个伙伴的感受,看一看后面会不会产生他所想象的那个后果。

小组就是一个社会关系的实验场,在这里大家可以去做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事情,而不必担心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严重后果”,甚至你会得到非常正向积极的反馈。

这里还有个问题,如果说有两个组员以前参加过同一个小组,现在再参加这个小组,算不算是双重关系?——如果以前的那个小组已经结束了,而且在组外没有联系,你们再一起参加这个小组的话问题不大,因为你们在这个小组里谈的东西,可能和你们之前小组里谈的不一定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我在先后参加的几个小组里,谈的主题几乎完全不一样,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7.2.对组员的心理学背景没有特别的要求,但要考虑同质、异质性的问题

学过心理学也好,没学过也行,都可以;考过咨询师也好,没有考过咨询师也好,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够读懂所选的书就可以了。

我以前的小组里,开始时有一个伙伴是基督教徒,他完全读不懂我们当时选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那本书,完全无法理解。所以他参加两次之后就离开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宗教信仰,而是因为他个人读不懂这本书。小组成员并不需要有共同的知识背景或信仰,主要在于能够接纳这种成长的方式,能读懂大家共同选定的书,可以在这个小组沟通。在这个小组结束后,我们有一个组员皈依了,成为了一个基督徒,但是她的宗教信仰和参加小组并不冲突。

但是,小组的成员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同质性。

我们以前的小组里,大部分都是上班族,没学过太多心理学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小组里面,如果有一个年龄特别大的人,那么他可能会对小组的其他成员产生一种很大的异质性。他说的事情,可能其他伙伴都不感兴趣;同时他也可能觉得大家谈的话题,他不太关注,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或者,一个小组里面8个人里7个人是结了婚有孩子的,有时候会谈孩子,那个未婚没孩子伙伴的可能就觉得这个问题他完全无法深入进来,无法感同身受。

2017年有一个互助小组,组员都是30岁左右未婚或者短婚未育的,开始时有一个40多岁的妈妈也想加入进来。她是一位大学老师,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参加年青人的小组应该没问题。没想到,小组里好几个组员在活动时攻击她,她感觉非常气愤,参加了几次后还是离开了,加入了另一个已婚有孩子的小组,并且到我写此书的时候,她仍然在这个小组里。事后我们分析,这可能是年青人的组里在活动时发生了移情,组员把对父母的愤怒转移到了她身上,因为她是组内最“像”父母的人。

所以小组需要有一定的同质性,我们一般是把有孩子的和没孩子的分开,参加不同的小组。当然一定的异质性也需要有,完全同质的小组,比如全是女性,或者全是男性,小组就容易变成“吐槽大会”。


7.3.关于人数

一个稳定的小组,6个人左右就可以。

互助性的小组人数不宜超过8个人,最少4人。我原来参加的小组,最后留下4个人,稳定了近2年时间,其间也招募过两次新人,但最后稳定下来就是4个人。有个2015年成立的小组,到2017年也是4个人,2018年底参加互助小组交流会时,还是4个人。

由于很多人不了解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形式,只有参加了一两次以后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小组最开始的时候人数需要多一点,第一次活动可以八九个人,第二次可能留下六七个人。一年之内脱落一两个人,最后留下五六人就可以了。


7.4.组建小组或招募新成员

一般小组最开始的三四次活动是开放的,可以接纳新成员,三四次后封闭,每年开放招募一次,这是我们小组的一般设置。

每年年初接纳新成员,主要适合那种没有具体结束期限的小组。因为没有结束期限,一般不会以书读完了作为结束,但活动中途可能会脱落一些成员,有的时候8个最后只剩下4个,这样我们到过年的时候就会讨论,接下是否要招募一些新成员。但是招募的新人一定不会很多,可能也就一两个人。如果小组本来就有五六个伙伴甚至更多,就不用招募新人。

每年的前三四次活动是招新时间(如果成员有五六人,可以不招新),小组可能会有一些动荡。会有一些新成员进来,有些可能会沉淀下来,稳定地参加小组,有些可能只是来尝试一下就离开。

有时候也可以不以自然年,而以书为单位,把一本书读完,我们再引入新成员。这时多久开始下一次招募就取决于所读的书的厚薄了,因为我们不是学习理论,不是以读书为目的的,每一次只读几页并以此为媒介带动我们的感受,一本书持续的时间至少是半年以上(以弗洛姆《爱的艺术》为标准的话)。

对于不设结束期限的小组,何时招募,以何种方式招募,这些问题都可以放在小组里讨论,这些讨论本身都是有意义的。


7.5.组建、招募的方式

关于招募方式,一般可以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发布,很多平台都集中了许多心理学爱好者,比如QQ群、微信群、论坛、豆瓣小组等。

QQ群里如果不是管理员,不能@全体成员,也可以发QQ群邮件,可以详细地介绍小组的情况并说明要求,我2013年组建武汉小组的时候用的就是群邮件。一般只要这个群开通了群邮件,大部分人就都能够收到这个邮件。所以即便你不是管理员,你也能够让很多人知道,你要在组建这个小组,而且你组的是互助的小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也不太会引起群管特别大的反感。

QQ群也可以和群主沟通一下,让他@全体成员一下,或发个公告。微信群同样可以和群主沟通一下,让他帮助发个“群公告”,这样就能@所有人。QQ群和微信群最好选择本地的心理学爱好者群,这样更有效。

朋友圈、QQ空间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规避双重关系。


《如何创建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专栏简目

1.亲历“少有人走的路”——我如何用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改变了我的一生

2.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活动流程和规则

3.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为什么要读书——阅读疗法

4.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中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5.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帮助我们改善“亲密关系”

6.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里如何互动:“谈感受”与“做反馈”

7.如何招募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

8.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注意事项

9.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里的“组织者”和“主持人”

10.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的历程:蜜月期、磨合期和收获期

11.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38个问与答(Q&A)

12.另一种互助小组——互助式学习小组

13.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招募书(范本)

14.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契约(范本)


【关于作者】

《如何创建一个互助式心灵成长小组》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提供建组培训和督导,联系方式:

手机:15802791997

微信:huoran20150429

编辑于 2019-04-10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