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传递你的拍摄意图

构图:传递你的拍摄意图

在上一篇文章《摆脱路人随拍的第一步:明确你要拍的是什么》中,我们谈到了在按下快门之前仔细审视我们眼前的场景事物,思考这个场景的哪一些特征让我们产生了拿起相机的冲动,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拍摄对象。

明确了让我们产生触动、产生共鸣的拍摄对象后,我们就需要通过照片将它传递出来。而在一幅照片中传递拍摄意图的方式,就是构图。好的构图能够让看照片的人直观明白地产生你拍摄它时的内心感受,而不那么成功的构图则让人对你在拍什么产生疑惑,甚至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

本文就将从”传递拍摄意图“出发,明确构图的本质就是“分配视线注意力”的观点,简单说一些有助于传递拍摄意图的构图方式,以及构图成功与否的自我检验。

图01 网上很常见的“黄金螺线”构图分析(图片来源微博@我们当猫吧)

构图的本质:分配你的注意力

网络上关于构图的常见文章大多会直接描述“水平构图”、“三分法”、“引导线”等画面形式,但是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面对一个场景时不知道要用什么构图方式。甚至于,诸如“三角构图”、“Z形构图”等纯粹的纸面分析更多时候让我们产生马后炮的感觉,就像语文课一定要解释“作者为什么要写'蓝色的窗帘‘”一样。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最初的目的,“摄影”、“构图”这件事情同样如此。于我而言,“构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画面进行一定的安排将我们拍照时的所思所想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为此,我们需要对画面中主体、环境进行明确的区分,以使读者能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我们希望他们注意到的拍摄主体上。

因而,“构图”的本质,也就是利用你对画面的安排,将读者的注意力进行适当的分配,引导他们去关注我们在现场所注意到的东西。


视线的落脚点:你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当我们观看一张照片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要去辨明照片中的事物是什么。因此,我们的视线总会在照片中扫荡,试图寻找让我们能够看清、看起来熟悉的东西,这样我们才会有“找到了”的成果感,我们才会在看这张照片时觉得安心、放松。而我们最开始注意到的那个让我们安心的东西,通常来说也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

反过来,我们拍摄时所要做的,就是让我们所拍摄的主体成为“最能吸引人注意”的东西,牢牢拴住读者的视线。

图02:图虫下载排行榜前250风景作品。我们看这张照片时,第一眼都会被非常明显的树和船的剪影所吸引,明确了这两个“最黑”的主体后,我们才有闲心去读出背景的水面、倒影以及天空云层。

吸引眼球的方式

总的来说,吸引眼球的方式就是让主体足够突出,与周围背景的区别足够明显。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具体做法

牢牢占据中心

吸引住第一缕视线并让人挪不开眼的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将主体占据画面最显眼、最大的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心构图”,以及“主体所占比例最大”。最常使用这种方式的,就是对背景交代的要求不高的一类照片,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寸照”就是这类照片的极致。另外诸如室内棚拍、多数模特照片、物品的“证件照”等,也基本不需要交代背景,直接让它们占据画面大部分就可以。

图03:简单粗暴的小猫照,全靠颜值支持

但是,这种做法对“主体”本身的观赏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妹子不漂亮,可能这样的照片就只会被人丢弃。而且,和环境交代明晰的照片相比,这样的照片也总会显得单一、缺乏趣味。因此,简单粗暴之余,我们也可以尝试更多样的照片元素。

强烈的对比

快速抓住眼球的另一个常见策略就是使我们想要突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表现出足够大的差别。它们可以是光线、色彩上的,也可以是大小上的,还有虚实上的。

明暗对比

人们都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在你成功捕捉到一次光线后,你就会对这句话认同异常了。当一束光正好照亮我们即将拍摄的主体时,这就形成了光线强度上的绝佳对比。被光照亮的主体,和隐没在暗部的背景,怎么说都不会是太差的照片。

图04:一束光线恰好照在模特脸部(来源:图虫网@Pcstudio3 )

此外,由于黑白照片剔除了色彩因素,因而明暗对比也成为黑白照片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这样的照片也最适合转为黑白。如果照片依赖的是色彩的区分,那是万万不能黑白化的。

色彩对比

我们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颜色,因而色彩也是我们突出主体的极为有效的方式。金黄的落日余晖洒在已经开始呈现蓝调的城市中,或者满地绿叶中星星点点的红花,灰色大地上刚刚萌芽出的嫩绿,都是与环境色彩对比极为强烈的场景。这些,都是非常耐看、有趣的画面。

图05:城市凌晨的冷暖色调对比,暖色调的立交桥、道路和日出晕影,在冷色调的城市环境中脱颖而出(来源:图虫@王韬Alex )

而用来作为对比的色彩,最常见的是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且其中一个色调为背景(冷色调背景较多),所占画面面积较大;另一个色调(暖色调主体较多)为我们想要突出的部分。而使用冷暖色调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蓝绿等冷色系会在视觉上有遥远、后退、广阔的感觉,不易使人心理上产生兴奋;而黄、红等暖色调在视觉上有向读者靠近、突出的感觉,也更易使人心理上产生兴奋、热烈的情绪。

在电影中,这种冷暖色调对比使用的十分普遍,我们常见的好莱坞大片,大多数画面都是“蓝绿背景,红黄主角”这样的基调。这种色调也被冠以“Orange & Teal”的名称。

图06:Orange & Teal色调的电影画面

另一方面,我们在使用色彩对比时,尽可能使两种对比色彩形成色系的过渡,如红黄与青绿的自然过渡,而非纯色的大红与大绿直接碰撞。这会导致整个画面十分的“土”……

大小对比

在明暗、色彩都难以形成明显的对比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不同的镜头角度,来形成不同事物间的大小对比,来突出其中的某一个。主体大、其他小的时候,其突出对象显而易见,但是也容易落入简单粗暴的境地。主体小、其他事物大的时候,画面有时候会显得别有趣味,更有画面深度、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此时占据画面更大比例的那个并非我们想要突出的主体。为了避免它吸引住过多的目光,我们可以只将它的一部分纳入画面,使之成为前景,只需要保证读者能够凭这部分信息读出“它是什么”就可以。

图01:抛开“马后炮”般的螺旋分析线,前面这个人占比更大,但是模糊,且信息极少,只够辨认出“人”这一特征,信息缺乏让读者无法满足于此。相比之下,占比较小的主角信息丰富、清晰,能够让读者产生“找到了”的感觉。

虚实对比

当场景中元素杂乱、取不出满意的干净画面时,我们就会想到“虚化背景”这个常见招式。虽然效果不错,但是总是不大容易出彩。

图07 人头攒动的街道

规律中的反常

当场景中含有规律性地重复出现的元素,或者数量繁多的小东西,或者大面积同种元素时,我们可以试图寻找这些反复出现的元素中那些和周围环境看起来不一样的东西。

此时,照片中那些规律变化,或者数量浩繁的小事物就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不会去过多注意其中的每一部分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整体”就自然成为了照片的背景。而这些规律中出现的那个看起来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和这个“整体”非常不搭调,会让读者在看照片时有一种心底里的不舒服的感觉,进而注意力被栓在这个点上。

这个点,就是我们拍摄主体的绝佳位置。

图08:白衣人群中的黑衣人(图片来源:知乎@好摄大叔 文章:国庆这样拍,不一样的人山人海)

以上这些强烈对比以突出主体的画面,除了少数可以我们创造之外,更多的可能需要依靠我们的眼睛去寻找。如果遇到了这样明暗对比、色彩对比、规律对比强烈的画面,一定不要吝啬你的快门!

同时,我们在日常拍照时也可以更加关注这类明暗光线对比强烈(如光斑、光束)、色彩对比强烈、打破重复规律的场景,这其实就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视线带着你阅读照片

当我们的眼睛找到了画面中一个让它觉得踏实的落脚点后,我们就会开始试图明确画面中其他元素,开始找出背景中都有些什么。这样,我们就开始了阅读照片的“顺序”。

你先看到了什么?再看到了什么?

以上各种在照片中吸引眼球的方式,将会使得读者快速地找到视线的落脚点,避免因为看不明白而产生困惑。然后,读者的视线将会继续在画面上扫荡,捕捉照片上其他部分内容,明确它们的信息,完成整张照片的阅读。

为了避免观众在确定视线落脚点后,又对“该看哪里”产生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在拍摄照片时就为整张照片设定好视线的阅读顺序。

图9:“雨中奔跑的行人”作者图虫ID@面瘫小明Raymond

上面这张街头摄影非常出名,以至有人以为作者转发的某大师的作品(有兴趣可以去看作者的图虫页面这张照片下的评论,很欢乐)。在这张照片中,我们的注意力首先落在了下半侧占据最大面积、也最清晰的物体——红色的车上。在我们的大脑明确了“车”这一物体信息后,我们顺着车窗和车头方向,很自然地注意到了前方一个姿势让人感觉非常不自然、不舒服的人,这种“不舒服”感觉同时也就在时刻拉扯着我们的注意力,仿佛这张照片在抓着我们的耳朵不停地告诉我们“那里有个人在雨中狂奔”。在明确这两个信息后,我们费力地克制住去看它们俩的欲望,才会去看见照片中所处的环境——街道、天蓝色和土黄色低矮建筑,以及最右侧撑着伞的行人。

当然,这张照片中,我们隐隐感觉到那辆“牢牢占据最明显之处”的车似乎并非主体,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会被吸引到那个姿势奇怪的人身上。是的,第一眼所注意到的东西,有时候并非画面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永远是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那个。

线条指向之处

如上所言,有时候我们第一眼注意到的事物并非主体,我们顺着作者为我们安排的阅读路线看下来才会发现真正的主体所在。这种在画面中探索的感受,也是一张摄影作品“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引导观众阅读路线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利用画面中的“线条”。

“线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真实存在的线条如建筑物轮廓、墙角线,街道延伸线,道路上的标线,地平线等等,也有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线条,如照片中人物眼睛的视线、建筑轮廓的延伸线、光线,以及图10中的车头指向等等。

在我们拍摄前,可以细心地观察一下环境中有些什么样的线条存在,好好利用这些线条,让它们把你的照片中的各种主要的、次要的元素串联起来。

图10:“一只鸟飞过楼宇间”作者图虫ID@面瘫小明Raymond

构图的检验:这就是你想要的阅读顺序吗?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在上一篇文章摆脱路人随拍的第一步:明确你要拍的是什么 末尾提到的一位网友的照片。

图11:网友旅游拍摄作品

这张照片中,作者有他明确的拍摄对象的——柏油路和小棚屋,附带一些背景。然而, 我们的视线似乎并不能准确并牢牢地栓在蓝色小屋上。柏油路倒是很引人注目,但是看起来仅仅是因为它有着大面积的纯色,别无他趣。整个画面中,左侧歪斜的树干、小屋前的树干,以及田地里强烈的黄、绿色彩对比都在和小棚屋争抢我们的视线注意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张照片的构图进行完善,减少那些次要元素的注意力,提升主体——棚屋的吸引力。

为此,我将其进行裁剪,去掉左侧歪斜的树干,减少天空和柏油路的面积,增大了棚屋占画面比例的同时,也让棚屋的青蓝色从环境的黄、绿色中显得明显了些。棚屋前的树干虽然有点碍眼,破坏了画面整体的水平线条,但是也为棚屋带去了足够多的注意力,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棚屋所在位置。

图12:二次构图

当然,二次构图后图片依然不完善,整幅图显得右边重、左边轻。如果能够去掉那棵树干,画面左侧停着作者的摩托车或者自行车,那将是十分完美的一个画面了。

编辑于 2018-09-26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