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汽车HMI
智能座舱里最理想的交互体系是什么?

智能座舱里最理想的交互体系是什么?

本文由邵炷荣投稿,Nico整理

-----------------------------------------------------------------------------------------------

拿到这个议题,我首先就是思考如何把这一个大问题,拆成多个小问题,整理零碎的思路,最后从最核心的开始思考:

1 目前车舱里交互是为了什么?

为了安全效率获得所需信息(车况信息,娱乐信息等等)

1)要触达路径短。为了更便捷效率操控目标,触达到目标的路径一定要短,才能够持续提升交互效率及安全性。

2)要快速响应。可以减少车主的分心(时间)。

3)要拒绝炫技。车主不会因动作识别功能很酷炫,就在开车过程中时不时点点头(嘿嘿,对甲方需求的抱怨例子)。

4)要减少视觉占用。开车过程中,车主视线离开路面2-3秒以上,足以威胁安全。要思考“最理想”就要观察车舱交互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怎样的逻辑,从中找到具有目标性的规律。

2 智能座舱交互方式发展过程

随着科技发展和车主的期望,车内外的信息和功能越来越多,作为HMI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让车主减少注意力资源占用,减少驾驶分神,所以交互方式由此产生阶段性变化:物理旋钮/按键——数字触屏——语音控制——多模态交互。

车内信息和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物理旋钮/按键的交互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内容的扩展,数字界面由此在车内出现。但是当网联化后,娱乐信息成为了车内一大内容,数字界面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了。界面层级导致操作效率的下降,而数字组件控件虽然解决了空间,成本,扩展迭代的问题,但是同时也缺失了物理旋钮/按键原本的触感反馈,易定位性及效率精细操作等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驾驶安全。



此刻语音的出现,可以有效的提高操作效率,减少车主视线移开路面的时长,提高了驾驶安全。那么语音交互就是最终的理想形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功能不可见性/输入输出效率低/识别正确率/意图理解/勿扰性等等弊端导致语音交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近几年多模态交互方式概念的提出并应用,试图改善这些问题。

3 智能座舱交互的未来

我个人觉得车舱交互的未来一定是多模态交互方式,从车辆、环境、驾驶员状态等全面的感知、融合、决策、交互。丰富多模的输入,语音作为主交互模式,其余模态作为辅助与增强作用。语音又是人工智能的先锋,也是最先落地的技术,当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上讲的是目前阶段情况,而随着智能化,自动化,电子化的趋势发展,车舱交互目标方向都为之动态变化。

智能化:随着技术,硬件和成本的发展,车里会越来越智能,智能化对交互方式影响是机器会增加担任主动输入的能力,所以随着车越来越智能化,车主在输入方面投入加少,效率更快。

自动化:随着自动驾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和普及,车主会逐渐释放注意力资源和手眼,可以更多投入车舱更多的娱乐操作当中。也会导致在输入输出反馈中更好利用视觉反馈。

电子化:去掉实体控件,科技感,简化内饰,降低成本,变成一种趋势。但是无论是触摸屏还是语音,都没有办法完美取代实体控件交互。然而,趋势仍然是站在触摸屏这边的。所以这也导致在车舱里交互的变化。

以上,根据智能化自动化与电子化发展,和目的与交互发展讲述,目的是把车舱交互阶段抽象归纳,从而得到方向性的规律:

如上图所示,我们把车舱交互阶段抽象归纳为3个阶段进程,用户主动式交互---机器建议式交互---机器主动式交互,我们目前处于用户主动式交互到机器建议式交互到过渡期。而我们能推理出用户输入,机器输出/反馈和场景信息采集在这3个阶段进程里的曲线趋势如图所示,所以我们在规划未来的多模交互时,要增加对机器输出/反馈界面的重视,逐渐降低对用户输入的投入,重视场景信息采集,让机器承担更多主动输入输出的角色,从而真正解放用户的思考,达到自然交互的目的。

小结:所以我个人觉得最理想的车舱交互体系,要在这3个车舱交互发展阶段有所不同。

要想踏踏实实落地,还有几个问题要思考:

1,都有哪些常见的车舱交互方式?

2,影响交互方式选择的因素都有哪些?

3,如何考虑把交互方式合理布置在整车当中?

那么我们先把交互方式按操作步骤分类:车主输入,机器输出/反馈,场景主动采集。然后把常用的交互方式分别与作用步骤做成表格。如下:

因为条件关系,里面打的分数我按个人主观打分,只做参考。正常是需要团队内部打分,例如专家评分步骤那样,该表格也可以作为当下车型交互体系的检验所用。影响交互方式选择的因素除了以上的固有属性外,交互的交互步骤以及量产性因素的考虑,比如成本、稳定性、反应速度、准确度等。

该表由技术人员进行评估,评估不一定是5分制,比如成本,直接写价格即可。

通过上面的几个表格,使用科学的评分标准,就会得出当下情况或者弊端,由此去改善问题,得出现阶段团队认为的最理想的车舱交互体系方向靠近。

例如触屏操作的效率低,反馈效果也低,我们就可以深入探索原因,前面已经说了界面层级导致操作效率的下降,而数字组件控件虽然解决了空间,成本,扩展迭代的问题,但是同时也缺失了物理旋钮/按键原本的触感反馈、易定位性及效率精细操作等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驾驶安全。

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在设计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朱晨-thoughtworks 盲操专利

重新把组件控件往更合适驾驶场景设计,目标是让车主减少对视觉操作反馈的依赖,增强听觉和触觉的反馈,也往更好的操作舒适方向改动。

第3个问题,如何考虑把交互方式合理布置在整车当中,主要有4个方向去综合考虑:触达路径短,减少视角资源占用,成本,空间占用合理。

总结:前文已经分了3个阶段:用户主动式交互,机器建议式交互,机器主动式交互。再结合上方的表格评分办法,可以综合设计出一套符合阶段性的,符合自身情况(品牌定位)的交互体系,毕竟不是所有车都是特斯拉。



以下是YY脑洞部分。

倘若把一些实际落地门槛不考虑,单纯说我个人觉得最理想的车舱交互体系的话,那么就是终极阶段,车主无需输入,全靠机器获取车主意图,而给出对应操作。或者稍微靠谱点,极度减少车主输入,例如戴一个发条(就好像疯狂的外星人头上的带子)。

这玩意用来获取车主的意识,例如一个开关是在屏幕3层里,那么获取到车主需要的这一个控件,立马调出这一个页面,让触达路径大大减少。又倘若屏幕技术再度突破,能随意凸起,那么配合意识带子,屏幕能马上凸起车主所需要的控件,因为凸起,还秉承了物理按钮的触感反馈优点。而这个意识带子配合语音输入,还有3维空间方向识别(识别眼神或者手指的指向物),还有机器场景主动收集等综合多模态输入,构建完美的车舱交互体系,我希望能看到这一天,哈哈。

----------------------------------------------------------------------------------------

邵炷荣,HMI交互设计师,就职于深圳小马立行科技有限公司,曾负责长安欧尚,一汽红旗h5,一汽奔腾T77 T99等多款车型中控交互设计。

参考文献:

上述方法模型与思考参考于《【HMI前线】第五期活动纪要-智能座舱多模交互的设计探讨》

重新发明汽车驾舱的基础控件【4】Checkbox / RadioButton/ Menu/ ToolBar

三级自动驾驶汽车HMI设计指南

发布于 2020-05-16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