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至形,饮水思源——“德”

从象至形,饮水思源——“德”

(题图:左为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和时空曲率示意图,物体使时空弯曲,质量越大,时空弯曲的越厉害,单位空间中包含的质量越多,该区域的时空曲率越大,像甲骨文“井”。右为黑洞引力坍缩和内向增长示意图,从所有方向向内聚集、持续演进的内向视界,像甲骨文“德”;上口小而入,下口大而升、持续围绕中心奇点波动而不能达到的状态,像甲骨文“渊”和“会”。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空间弯曲造成的方向变化,以形而引、入内升华的方向性,如甲骨文“象”。有德上行,无德下行;上德为升华而无,下德为升华而有;有上而无、无下而有的辩证过程,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有生于无”。)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

1. 为

象,是旋能不断牵引改变光、使光通过生命、再化为光之工(那是我心里一亩田)。《礼记·乐记》注释说:“象,光耀也”。象的能力,就是“为”,甲骨文写作“左手或右手,象”。“为”是多音字,写作左手读去声wèi,表示“赐予象,以象引领”,神赐人想象、见到异象,人就有了志向、有了方向,明白“为何”;写作右手读阳平声,表示“取得象、象的能力”,人有了象,有目的地行动,有意义地生活,才是“作为”。

古文“象”有引人效法之意。《尚书·舜典》说:“象以典刑”,就是说颁布刑律引领人效法。《仪礼·士冠礼》说:“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就是树立贤德的榜样。象为陆上动物大者,不仅在其形,也在其性有“三德”:正直不阿、刚柔并举。万事万物皆有象,因为万事万物皆有道。有形者一象,无形者万象,皆为引领人认识道。所以,象与形贯通,却不囿于形。从形得象,大过陆上之象,大过一切所想之象,是以大象无形。

《甲骨文编》为。1.左,象(打开的目,捺,入,倾斜的工)。2.又,象(人或倒写的以,捺,入,倾斜的工)

为:1.道化为象;赐予象,打开眼界,引领生命不断成长之工。2.生命与光彼此切交改变之象;得以使人能长久不断被光引领改变,不断成长之工。

大道不可见,却化身万物、衣养万物、引领万物,表现为世事万象。万象皆是光之能的表现,如光让人有方向、有力量。光本为“一”,被阻挡化身生命为“竖”,再与生命交切不断、彼此引领改变为“乂”,以“乂”引领为“左手”,生命使用“乂”为“右手”,就是先赐予,而能又有,左右交替为“廾”,其像为“草”,如草木之生命,平凡顽强而生,从草木生命得道而升华,彼此共存共荣,其像为“共”(一以贯之五)。所以《道经·第三十四、三十五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道经·第三十五章》接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人被所见之象驱使,不愿听从口中之“道”,就如盲人摸象,各人被自身的眼见局限和左右,互相离间,如同盲人。殊不知,彼此不同而互连互谐、相融与共,才是“大”(大,一以贯之四)。所以说“大道泛兮”,可左可右,可小可大,万象共融,大道大象,引人而不害。但眼目所见,仅为道之一象,人若不愿听从“淡乎其无味”的道,被身体眼目所局限,自以为聪明,就无法懂得“大象无形”。

“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罗马书》

“所以,我在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以赛亚书》

2. 井(形、刑、邢)

《德经·第四十一章》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白好像被动无能,大方在于无局促勉强,大器要久经波折寂寞,大音在其婉转精绝,大象需从有形升华。形,甲骨文本字为“井”,写作“两横和两竖切交”,表示分合相互转变、不断持续演进的过程。也可看作“四个七或甲(在或才)不断周而复始”,光不断分而转变为生命,通过生命聚合、再化光从生命分出,持续进行;世事万象,分合不断转变,过去的又在发生,将来还会再有。这是让生命源源不断之井,也是使生命“坐井观天”之形。

圈量子理论说,宇宙空间的基础是闭合的圈按照联络动力学组成的环环相扣的自旋网络,宇宙的终局是新宇宙发生发展的反弹,也是一环。宇宙空间是大光散落的角动复合、频起频消的所在,一事一物,都是天意的反映,如同一井,就是中国上古分配田亩的井田制。井能聚水,因为井是大光兴起的反像,两相终必归一、复平,闭合成环。水通过井分出而又聚,一口井只是大自然水循环的一个窗口,白马非马,任何形也都是完成转变之一段。光经过万物被扭曲为“象”,进入万物为“形”,周旋复生为“井”。生命转变之一段为一形,光进出照耀之一逝为一象;不断往复成终、过程结束,不再有形、不再有象,大象无形,复归零和。井,是当中的经过,是光与生命切交深入长久、周而复始之像,为让人真正认识光化生命、生命化光之道,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是人心底回归、零和、复平的渴望。广义相对论揭示的宇宙时空宏大,验证广义相对论的三个著名例证:水星近日点剩余进动、日全食的光线弯曲、恒星照射到地球上光线的引力红移,皆来自宇宙观象。宇宙为著,元始为微,有大明终始的信念,才能见微知著;有饮水思源的心田,才能见著知微。否则,见微不知终始,就成为丢失了时间的圈量子理论;见著不知缘起,就成为无法统一的广义相对论。

圈量子理论空间想象图,广义相对论时空弯曲示意图

如图,按照圈量子理论,角动形成的自旋网络,按照环环相扣的联络动力学形成空间,按照广义相对论,时空转换的机制如井,光在其中进出分合如水,形成光与生命相互转化的漫长持续过程。

《甲骨文编》井(通形、刑、邢)。1.两竖两横相切交;四个七或甲(在或才)周而复始。2.两个相反的弧形相互切交。

井:1.分合相互转变、不断持续演进;光不断分而转变为生命,通过生命聚合、再化光从生命分出,持续进行;过去的又在发生,将来还会再有;光与生命不断相互切交、相互转变、周而复始;能周而复始、不停变化所在;四面八方,聚合之口。2.频频相分,频频相聚,分聚不断,互相转变。

电影《冷山》中有一个关于“井”的桥段:传说井中的光影能预见未来,女主角拿着镜子看井中波光的倒影,明暗互现的一瞬间仿佛看到了日思夜想的男主角,却百思不得其解。井中的倒影,似乎预示了故事悲剧般的终局,但真正的终局是女主角带着遗腹子,更坚强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井,通“形”“刑”“邢”。井为水分而又合、予而又去、循环过程的像,这个运行的所在,是“形”,不符合这个运行之道的反作用力,是“刑”。邢,小篆写作“”形如精神之邑,从形节节升华,就是“邢台”。

《说文解字》形,秦简牍:刑,《说文解字》邢。1.开(两个并列的于),彡。2.井,刃。3.开,邑(口,卩)。

形:光于其中分开,也于其中聚合,使生命频频演进的全程;光分而化入不同的生命,生命切交转化而聚,完成通过生命频频演进的过程。

刑:生命分聚运行在地之像,能引领人相赐,不同之频相牵;不断分分合合转化之刃。

邢:光于其中分聚,生命频频取得波频,也频频赐出波来,频频往复,合成空灵,生成像神。

一切有形质的终必消逝,但有形质的终局,并不是人的终局。《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河不舍昼夜,是不舍昼夜之水循环的一环,是“井”中分合之一段。时光如江河,起伏奔腾不息,至大海而新生。时光如斯,万象如斯,逝者如斯。有形质之逝,引人就道,是无形质之道的象,让人认识道生万象,从象至形,从形归道,三隅而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道经•第二十五章》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说不知“道”之“名”(月之暗面),因为道不像月亮那样能预料其运行变化。勉强称为“大”,说其象大,大却化小,小至不见,不见更大。皆因道生万象,大象无形,道大是神。象大不在其形。同样,文字有像,象也不像,像则易记,不像易问,像中有道,引人就道。《说文解字》说:“字,乳也。”如乳让人身体长大,字(题记)让人认识道,精神长大。

3. 天

人民网《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评价说:相对论“推倒了牛顿力学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质量能量互不相关、时空永恒不变的基本命题,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又说:相对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远远小于光速的运动,根本无法察觉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描述的相对论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相对论效应在观察宇宙星际时比比皆是,在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时也无法忽视。坐井观天,也足以让人展开遐想,认识转变。天,甲骨文写作“口,大”,可表人大入地,入地在天,在上为大,见神之面;也如人仰望天空、向上之口。

《甲骨文编》天。1.口,大。2.一,大。3.二或上,大。4.下,大。5.一,夫。6.圆,夫。7.会合形,大。

天:1.神之面;成人向上之口;分分合合、周而复始、不断长大;在上如神,神在其上;在地而大,大而入地,入地在天。2.光之大,光增长;光不断通过生命两相互动连接的居所。3.光分变大;光先分开、再通过生命两相互动连接之终。4.下来之神,人在其下。5.在上为大,也不断引人向上;光通过与生命彼此切交、两相互动连接增长的居所。6.包融光并不断增长;神使光与生命不断两相互动连接成长。7.人上有灵,灵大登天;频频会合,点滴增大。

大光在天,如神之面。天,是康德“头上的星空”;口大成天,口聚成形,源源不断;坐井观天,引人思考“心中的道德律”。人人都是康德,天下同此心;三尺之上的青天和人里面的良心,都让人心生敬畏。上世纪初,经典物理学刚刚让人满足于地,相对论就让人重新望向星空,思考宇宙的本源。《诗经·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一元,天下共源。饮水思源,不忘挖井人,百善孝为先。井,让人认识道,坐井观天,饮水思源,思和思归,思考“大明终始”(《吕氏春秋》),就是神造世事万象之理。中国夏商周时期以井田为制,私田环绕公田,上缴田产为“贡”,共同劳役为“助”,公私田交替劳作为“彻”,引人不忘有分有合,有公有私,互助共享,才能源源不断之理。外面的井如何,取决于心中的道,心中若不思源,渐失思和思归之心,无井之理,才会让生命恩惠的源头枯竭。

《周礼·地官·小司徒 》“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天,是无始无终、两相一体的底色;井田,是一个局限,让人向往和敬畏上天,也是铺张想象、施展智慧的勾勒、绘画。天,是大道无所不包,温柔、威严、慈爱、恒常之大;井田,是阡陌纵横、涟漪铺张、陈陈相因、环环相扣的世事人间,是光进而又出、分分合合的一个窗口,是我们感知天道的心田,成长中的头脑、自我、意念。《说文解字》说:“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易经·系辞·第一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地之道,两相分合,一象一形,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从象至形,从形归象,坐井观天,变化见矣。井田的扩张,是向天道的步步穿越;沧海桑田的巨变,是大光回归的脚步。天,是大道之虚,是向上的大方向;井田,是沟沟坎坎、波浪起伏、丰盛绚烂、可以体验、品尝、真实的生命成长成熟的历程。

4. 死、尸、米、屎、尿、屁、粪

万象皆为过程,这是口、是像、是地,是井(口,由诲女,知之乎);井,就是一个从四面八方,能周而复始,聚合之地,汇合之像。人得井而得水,人得象而得引领,为的是要思念神。否则,坐井而不观天,深陷井中之人,就是甲骨文的“死”(什么是死,什么是亡)。甲骨文写作“井,人”,或人在井内,或向上突破而出。人的精神脱离“井”“形”“刑”“邢”的经过,就是“死”。

过程必需,但过程终必过去,如同粪土,如屎、尿、屁三样,皆为过程的产物,必需丢弃。粪土虽养育生命,却只是身体的归宿;从天频频与人会合增长的,是人的灵魂,要点滴增大,灵大登天。是以“口,大”为天,人从一口,在地而大,成天之像,就是“顶天立地”。

《甲骨文编》死,尸,米,屎,尿,比(屁的本字)。1.井,人。2.人(乙,撇),竖;向左翻转的入,乙。3.八,七,八。4.人,少。5.人,三个撇;勿,撇。6.两个亡。

死:井中之人;不断波动变化,不断分分合合。

尸:人的实体生命;身体演进;能之演进,赐出为波。

米:万有生命,与光在内切交;生命一点一点,明分暗合,通过彼此切交,周而复始,逐步延续演进,谐调聚合。

屎:波上去,实体生命变少;能量演进,聚合步进。

尿:波化万物,勿必再化;能在人内,逐步完成演化,再次飞升。

比(屁):一切同亡;往往复复,断续发出之波;能量持续聚合,逐步赐出。

《德经·第四十六章》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足(一以贯之七),知道何行何止,所谓知足。知足是联结引领所有生命相合共进之师;不知足,就会在天下有道之时,不求真道,却走马以粪,追求暂时之乐、机营小利;及至天下无道,仍不知足,就会戎马生於郊,战乱四起。知足至高,出之于口,终之于行,有行有止,辛苦践行,联结众人;足以成帝,化足成“蹄”,知之健行,不知被踢。

马(男女和婚姻一),是从微而始,种种两相交替、曲曲折折、不断相消相连,从目见而相求,以此而积,频频往复生波的像。粪,甲骨文写作“倒写的勿,小,其,廾”,表示光渐聚入箕、物化又反;如此往复,道生不见,物生为“粪”。不求新生之道,而求所见之物,就是“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甲骨文编》粪:倒写的勿,小,其,廾。

粪:点点滴滴,完全收聚入箕,就是消散之光,小小渐聚,逐步通过内在切交聚合,存续积淀化为一,物化再返,生命反复切交转化聚合,全部所得。

《说文解字》说:“马,怒也,武也。”被目之所求奴役而易“怒”,所见生命与生命之间切交、相互影响之象皆为“武”(神秘的兵器戈)。以马的征程,让人认识不见内在之道的方向,就是从肉体眼见而“武”、曲折聚首再“文”(题记),“文武”交替的波动演进。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

5. 曷、渴

基督在井旁见到一个妇人来打水,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渴和喝都有“曷”。曷,为古汉语加强语气的疑问词,表“什么”,小篆写作“曰,倒写的以(或两个互相往复的以),亡”,光入内重合而出为“曰”,旋之往复为“倒写的以”,光入内赐予频、频又能互连而赐出为“亡”。光入出往复,光入而亡、光出而旋亡,失而得,得而失,因循往复,互为因果,就是“曷”,就是“喝了,还要再渴”,得而反逝,令人疑问。曷的金文写作“口,三个乂,凵,口”,上下都是口,始终都要求;当中循环往复、切交转变、聚合而逝,起伏坎坷,总是“饥渴”。渴,金文写作“水,曷”,水使频合,升华返逝之果,就是“渴”。

《说文解字》曷,《金文编》渴。1.曰(向左翻转的入,口),两个互相往复的以(或倒写的以),亡(入,横写的乙)。2.水,口,竖,三个乂周转,凵,口。

曷:光赐入口,也从口赐出,横波入内,也从内赐出,交替周旋,往复皆亡。

渴:如水频频往复,逐步交替互动、渐聚出离,光频彼此切交、聚合为一,周转往复、至终合一出离之果。

基督在井旁对妇人说:“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得而又失,轮回之苦,形象如“蝎”。雄蝎好相互争斗,雌蝎交配后吞食雄蝎,背负幼蝎,独自养育。人与他人的关系不要学蝎子,两钳善得,争兢不止,心生苦毒,骨肉相残,终而尽逝,好比切线与切点都是“直”,却合而立分,如同被蛰,而要懂得由直而曲,从曲得直。所以,蝎尾生做倒写的甲骨文“厶”,表示旋倒挂,周旋转化,私而尽逝,也是正写的小篆”了“。

人生只知攫取,生命就如蝎子,衰老而“竭”,至死方“歇”,如何能得解脱?基督的答案是:“用心灵和诚实拜父”。井中之水,乃道之形;得着真道,才是生命的活水;真道属神,只有从神而得。此道直接也曲折,也是由直而曲,从曲得直。“用心灵和诚实拜父”,有人看是直,有人看是曲。实情亦如此言,真心,真诚,体会方知。那时历经所有曲折,所有因果相合,回头再看,不再疑问,不再有“曷”。

蝎子:是大螯善取,反转倒挂之像。

6. 会

根据广义相对论,星体发展成为黑洞时,质量极大,体积极小,该区域的时空曲率极大,以致光不能逸出。入井而深,就是渊。渊,甲骨文写作“横写的进出之口,小”,或“二,五个汇合的乙”,表示波在其中进出,小小波动,渐渐凝聚;在内长久变化,小至去而不见,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黑洞既是精微之像(一以贯之二),也是“渊”深之像。光在渊中汇合,深入至极,目的是为了“会”。会,甲骨文写作“合,渊”,即“入,一,渊,口”,表示入渊之光,在内聚合。“渊博”、“博大精深”,才是真的“会”。二人相合(什么是时间三),生活点滴、长久互动,心领神会。

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描述了物质和时空的关系:物体使时空弯曲,质量越大,时空弯曲的越厉害,单位空间中包含的质量越多,该区域的时空曲率越大,像甲骨文“井”。
《甲骨文编》1-2渊,3会。1.小,进出之口。2.三个乙组成小,二和两个乙相合组成弯曲的口。3.入,一,渊,口;合,渊。

渊:1.在内长久变化,小至去而不见;波在其中进出,小小波动,渐渐凝聚,化至不见。2.光分而长久会合,在内小小波动而渐聚的曲折全程。

会:入渊之光,在内聚合;光入成渊,长久渐聚,至终得反;小口取得,渊深久聚,至大得返。

井的核心是“口”,“口”甲骨文通“丁”(题记),人丁就是人口。光成个体在地,相互分离,孤苦伶仃。如同钉入,分合同在,限制存留,被钉而死。需舍了自己,脱了形体,才得解脱。光能分,才能与生命聚;与生命聚而升华,最终仍要分。从分到分,当中持续渐聚;粒子之间的斥力是分,却是能量传递的机制,也是生命传递繁衍的机制。分而同出于一,逐步演进,彼此谐调互动,牵引而聚,不断增长,无限之大,才是真的大,大就是神。懂得分合互化之理,就懂得因何而能“大方无隅”。

7. 吉

《易经·乾卦》说:“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意为:光之元始,两相互通,利于众人不同而互相合一。波旋互动的过程,长久步进。从潜龙化物,到见龙而与之彼此切交分合,再到终日默默历练不辍,其间有起有伏,才至飞龙在天。这样周旋上行,与左与右,互动连接,终得赐予入内之光,心得重生。历久致用,同舟共济,群龙相顾,共同升华,不论先后,回归元首,一同在上。(龙,信心之源三

《甲骨文编》吉。圭,口。

吉:向上归回;入内之光,完成循环合一的过程,得以聚合升华。

8. 作(乍、做)

《诗经·旱麓》说:“鸢(yuān)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xia)不作人?”就是说:鹰要翱翔于天,鱼要跃出深渊;你岂不愿做君子之弟,借助于那入内舍己之光,不息振作为人?作,甲骨文通“乍”,写作“翻转的入,匕或亡”,表示频能往复地变化,相牵互赐地转化,频频起伏,就是工作、作息。人能借助光频,顺势而为,就是作为。也可看作“倒写的仌倾斜,弧形或以”,表示既有的键接也可以被打破,让能量释放出来,就是不断共振频升、频极则反的转化。《说文解字》说:“作,起也。”《说文解字注》说:“作,为也。始也。生也。”起初的那个频动,引发起起伏伏、是是非非,皆为两相,彼此往复,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作。

光入作能,振作而出,往复变化,让生命也有一个频动,“闻鸡起舞”。光与生命的互动,带来象的变化。人若能明白象,参透象,就不再随波逐流,就是“作为”。《尚书·益稷》记载上帝赐禹十六象(十二章纹)说:“,作会;(fǔ)、(fú),絺(chī)绣”。“作会”即光入出分合,给人力量、让人懂得之意;絺绣(规矩和方圆),即彼此切交、往复联结,众人能相互予取、共和运行、提升共进之意。从表象看到实质,让生命与光的互动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偶然,而至终拥有方向和目的性、在规划之中运行的必然,才能织就锦绣,就是“作会”与“絺绣”的十二章纹之义。

左为后人总结的十二章纹,右为汉代天子冕服上的十二章纹

作,是始终,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目的都是让能量转化而出。做,写作“人,故”,更具有历程性,是存续积淀之“古”,是光与生命互动、获取信息的反映之“攵(pu)”。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甚至被动服从之“做”,做得多了,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和目的,懂得了“故”,就成了“作”。“做”是作的近代分别字,做作相通,互为因果。若还是小打小闹,仍然不明就里,就是“作(zuō 阴平声)”,小打小闹如“作坊”,不明就里而“作死”。

1-2《甲骨文编》作(1通乍),3《康熙字典》做。1.翻转的入,匕。2.翻转的入,亡。3.亻,古,攵。

作:1.能往复变化飞升;能入内引领,使生命改变之频,也能频频赐出;彼此角力的变化,就是频相往复的变化。2.往复变化,能被生命引领化旋,也能转化亡逸而出。

做:改变生命的历程,就是光与生命切交转化,生命存续积淀所得之光,又能用来改变光,这样赐予与改变、被动与主动不断互相转化的历程。

9. 事、意、声

汉字以象为形,象也不象;象则易学,不象易问;以道为象,大象无形。象,是光的种种幻化之工。不仅眼见之形,事、意、声,皆可入象。光之分合为形。往复不断转化的操练为事,事的往复也是让光频再连接为一的周而复始,让口有所得,让生命取得能量。频的连接也是“音”,音与事的规律性通过生命、在心中共鸣,体会为“意”(男女和婚姻三)。这样,生命掌握了引导频、再合而发的能力,就是“声”(信心之源二),就是象声再造、新生新字之能。就像人能声而能组合成音、成言、成乐,彼此交流而达义。这样,事的内涵、意的体会、声的运用,让人进一步认识“形之成形”的奥妙。言语之于文字,从象形符号起,通过生命不断认识象,从象复归于道,就是虚实如一的往复。

字母表音达意,运用声能再造的结果,直接而易。汉字基本符号以形表义,不直接表音,抽象而难。形不能同表音、义,这是虚实二分。至于汉字有形声一法,以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使形、音、义共存一字,如获新生。但字中既有音,形就难以完全,所以形声字难以成像。字的形与音分开,让人知道完全之义还在字外。既盼望那完全之义,就须不断探寻。就是两相互动、切交转化、虚实复一之道,乂之道(一以贯之五)。

距今五千多年的古埃及“神碑体”文字(Hieroglyphic),在1798年拿破仑时代被西方重新发现时,以为是“象形文字”,但1822年法兰西语言与考古学家尚博良(Champollion)最终破译后发现,古埃及象形字符主要作为字母,起表音作用,只有少数单纯表意。古埃及字母是非常形象的字符,英文字母是非常简化的线性符号,甲骨文的象形性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分析它们的象形关联性,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内在语义联系,反映出人类语言的同源性。

古埃及“神碑体”文字:左上为单纯表意字符示例,左下为表音示例(分别为埃及法老“拉姆西斯”和“亚历山大”),右为古埃及文字对应英文单音字母表。

如图,古埃及字符“鹰”“烟斗”都对应“A”。“A”对应甲骨文“亼(ji)”或“今”(金钱发展史前传),表示“进入之光”,“就是光”,与中国古代四灵神像中“朱雀”意义对应,揭示了光灵动如“白驹过隙”、复生如“凤凰涅槃”。“烟斗”表示燃烧、发光发热,对应甲骨文“土”(归于尘土),写作“三角形”,表示“再化为光,光的循环”。英文小写“a”对应甲骨文“以”,表示“旋、转化”。

古埃及字符“小鸡”对应“U”,“U”对应甲骨文“凵”(爱与恨),表示“坎坷积淀光、渐积反升”。

古埃及字符“刀”对应“I”,甲骨文“刀”通“匕”,通“人”(什么是时间一),表示“频极则反”“频化为能”“频赐能力”,英文“I”表示“我”。古埃及字符“两把刀”对应“Y”,“Y”对应甲骨文“干”(金钱发展史四),表示“往复互动、不断彼此切交转化而演进”。

古埃及字符“亘字形”(风云变换)和“糸字形”(一以贯之四)都对应“H”。甲骨文“亘”“糸”都表示“旋旋交替,互化而演进”。“H形”对应甲骨文“凡”,表示“彼此内在联系如一,两相互动而聚”。

可见,文字源于最初的表意符号,表意符号简化成为“字母”后,不再使用其表意功能,只作为表音符号使用。比较典型的是比古埃及文字更早的古苏美尔楔形文字,在距今五千年前最初是表意文字,使用字符有两千个左右。在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演化为音节文字,同声词合并使用一个字符,并用表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使用的字符减少到六百个左右。此后直到公元前后,楔形文字作为表音字母在中东和西亚被很多不同的语言广泛使用。

已破译的地中海古克里特文明(前2850-前1450年)“线性文字B”和中美洲玛雅文明(前1500年形成),都是以象形字符作为表音字母使用的文字。相比之下,中文是非常纯粹的表意符号系统。(古克里特文明还有原始图画文字和线性文字A,至今没有被破译。)

左:破译了克里特文明线性文字B的“文特里斯音节表”,横向为元音,纵向为辅音,横纵交叉处为表示辅音和元音组成音节的象形字符,破译后发现线性文字B记录的是希腊文。右:为破译玛雅文字提供线索的“德兰达字母表”。

形、事、意、声,皆为光之道的表现,各为一象。西汉末年刘向、刘歆(xin)父子总结六书造字法,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为基本四法,与“四灵神象”相呼应(题记)。以四象为本、变化集成为“转注”;终至融会贯通为“假借”(一以贯之七)。后人认为事、意、声三象不见,太过难解,遂改为“指事、会意,形声”,虽方便理解字意,却失去其“义”。只有“象形”,似乎“象”只囿于可见之形,会使人忘记探寻那象也不像的无形大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是说大成却若缺失,才致不衰竭;充盈却若渴求,才致无尽头。后人改三象之名,解字意,不解字“义”,似直实屈,似巧实拙,似辩实讷;前人直书象义,似屈实直,似拙实巧,似讷实辩。

《甲骨文编》事,《说文解字》意,《甲骨文编》声。1.倒写的入,竖和口(或七和倒写的六或终),又。2.音(辛,曰),心。3.屮,石或厂,耳,殳,口。

事:能往复不断,使口有所得;往复与生命切交,周而复始,赐予生命能力。

意:从心发音;知音在心;诲人不倦,方得入心;光分为小,往复与生命切交而聚,持续在内,分而又合,往复波动,终至连接。

声:生命能往复不断引领使光入内,于旋内使光彼此切交连接,终至得以体现部分频律之能。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符号语言学(semiology, semiotics)萌芽,迄今经历了索绪尔、皮尔斯、卡西尔、巴赫金等流派各自的发展,形成的理论分别侧重于研究象形、象意、象事、象声。光与生命的互化,彼此付出,相互转换的联系性为“符”;而频频互化的过程,形成人对转化之道的认识,就是“号”。以符号表现人对道的认识,从眼目所见之“形”,进而有表达感知之“意”,进而形成遵循生命往复运行规律之“事”,进而生命运动带来频频变化,能模拟光频分而又合、形成精神的抽象之象,就是“声”。事、意、声,看似无象,实则有象。“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从自然规律让人认识生命振作之理,为事之象;“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从潜到见到飞,是人对曲折起伏的生命成长过程的感知,为意之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知关关,人知如何追求窈窕淑女,“关关”(一以贯之五)二字,引人思考建立美好互动关系之道,为声之象。《易经》《诗经》,不著一图,善用“四象”。

《尚书》和《旧约圣经》多以事为象;《礼记》和《新约圣经》多以意为象;纯音乐以声为象。如果只知道象之意,还是会各执一象;参透了象之义,反倒心领神会,无需多说,因为词不达意,无声胜有声,就是“大音希声”。

“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诗篇》

10. 工

神无形无象,因为里外全然光明,毫无拦阻,如何有形象。“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神要靠“会”,光下入口;生命向上张口,就是与神合一之“会”。这个过程是“工”,甲骨文写作“示或倒写的土,口”,表示“光化生命在地”,这是“上德不德,下德无为而有”;倒过来写作“口,土”,表示“得以再化光”,这是“下德不失德;上德无为而无”。写作“小一,竖,大一”,表示二者两相转化,从光到光、生命成长的过程。

《甲骨文编》工。1.示或倒写的土,口。2.口,土。3.竖,口。4.小一,竖,大一。

工:1.光化生命之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光化生命,在地从分而聚,得以增长。2.像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在地从分而聚,从生命再化光。3.生命在地所得,就是阻挡光,从分而聚,周而复始。4.所示惟一,去土成光;光通过生命成长。

11. 卍(万、萬),宛

工的字音,与弓、拱、共等字相同或相近,波动而变,字意互通。解析汉字,破解其形,非为不知其意,乃为求得字义。音之持续往复表“意”,但意识如流,波动不止,需彼此切交,彼此引领改变,智慧凝结,才可“定义”,这是“卍”(wan)字符之像。卍,写作“两个切交的乙”,这是波之交汇;或看作“四个翻转的入”,这是能周而复始、角动转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或看作“乂,八,倒写的八”,这是频频交织、两向不同、彼此引领改变、分而又合。两相互反,合一为“零”,就是不见之灵;三维衍生,三维一体,就是三位一体,合一之道;两向切交,幂升为四,化身万象。道之持续为“父”(什么是时间三),由父生子,是为复生,就是人寻求神,寻求家,寻求归宿的过程,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断两相互动求合的本源(《诗经·关雎》)。两相对生,人生至理,明白此理,人生至美。

卍字符遍及世界各大古文明,与太极图蹲踞式人形生命树手印岩画等被称为五个“祖型符号”,是人类文明同源的佐证。

卍字符遍及世界各大古文明。左起:古苏美尔(约六千年前)眼睛睁大望天的Tell Asmar神庙祈祷者群像;苏美尔有乂、卍和波形的碗;苏美尔祈祷者的卍形手势;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约六千年前)彩陶瓶;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约五千年前)有大形、精微形、卍形的彩陶双耳豆。
左起:马家窑文化“卍”彩陶盆;道教拱手;抱拳。彩陶盆内图案以四个分别呈入、向右翻转的入、倒写的入和向左翻转的入的手臂形表示上入而取、下出而赐(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变化、创造、复生之工。皿是频频分合的所在,卍是内在机制。

“卍”标记在碗、盆、罐上,无论盛装水还是食物,都是光频频会合之“皿”(信心之源二)。卍,是推动万有、改变万有之手,所以,中国古人以“卍”形的手臂组合,表示变化、创造、复生之工;古苏美尔人对天祈祷,大指相交成“乂”,四指合并相握成“卍”,表示与神相交。“神交”就是今天的“握手”。握手乂在卍上;中国道教的“拱手”乂在卍内,因是神交,所以并不与人相握;与此相对,“抱拳”是旋旋交替、一收一张之像:左下右上,因赐而得,就是“领教”;左上右下,予而又有,就是“承让”。抱过拳后,二人就要交手了。

卍,是符也是字,通“万、萬”。两相不同,彼此切交,彼此牵引改变,表现为“角”,角动旋转,周而复始,这是“卍”。频频左右转换,有予有取,有赐有还,这是“万”(信心之源五)。旋旋交替,有伸有缩,有枯有荣,这是“萬”(男女和婚姻一)。卍、万、萬,三字俱通,如角、频、旋,三位一体。都像手“腕”,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予取腾挪。手腕灵活,因为有“宛”,甲骨文写作“六或终,父,匕或勺形”,生命又有为“父”(什么是时间三),频频相赐如勺为“匕”(什么是时间一),内在切交、彼此转化,生力生变;父以勺予,彼此传递,存续于内,就是“碗”。《说文解字》说》:“宛,屈艸自覆也。”光之能屈,角动转化;艸之荣枯,交替往复。生命若能互相予取,就能满足所有之需。“屈艸自覆”,相互传递,曲线相救,彼此为“碗”,为“婉”,为“腕”,彼此相若,就是“宛如”。

《甲骨文编》宛:六或终,父(竖或撇,又或有),匕或勺形或人。

宛:父赐以勺,两相不同,互相予取,共同存续;生命频频彼此切交转化,变出又有,频频相赐,存续至终。

12. 癸(乂)

卍,甲骨文作“癸”(gui),癸为天干第十,天干之终。癸的内核,是转动的“七或甲”(那是我心里一亩田),以表“甲之变化,周而复始”。所以“癸”字音通轨,归、圭、瑰等。癸,可看作“两个工组成乂形”,赐予之工与收取之工、引领之工与改变之工,彼此交织,一来一往,遂成始终。所以癸在壬之后,壬是天干第九,通“工”、“必”和“王”(听见的人就要活了)。癸,字形也通“乂”,写作“四个乂组成乂形”,道生万向,万象一道,道载万有,万有一道。汉字衍生如“癸”,字义俱通。《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壹,题记)。

《甲骨文编》癸。1.八,乂或倾斜的甲,倒写的八;两个工组成乂形。2.四个七或甲成乂形。3,四个点,乂。

癸:1.频频交织、两向不同、彼此引领改变、分而又合;甲之变化,周而复始;赐予之工与收取之工、引领之工与改变之工,彼此交织,一来一往,遂成始终。2.道生万向,万象一道;彼此切交变化,周而复始,两相抵消而无。3.道生万有,万有一道;万有生命,彼此不同,逐步彼此切交,不断彼此牵引改变而聚;从甲开始,万有切交变化,步步聚合,终至不见。

甲,甲骨文通“田”,表示光不断舍己、化为生命演进,是开始,也是源头。起初阻挡争战,如甲兵;后至平衡互化的“七”,如夫妻,如安息日;终能彼此周转、聚散依依,结子众多,粒粒戴甲,颗颗如“一”的“葵花”,就是“癸”的像。

13. 目、直

目,甲骨文写作“倾斜的直角三角形(石或厂),弧形”,光逝成“石”,入内再造合一为“厂”(金钱发展史前传),这是光入目、目感光的原理。直,甲骨文写作“竖,目”,表示光被阻挡入目,角动变化,体现为弧。光经过引力场都会弯曲,并没有“直”。眼睛能引光入内,半透明的凝胶状眼球,将光逐步消散入微,这样,视觉神经感受光内在的角动,辨别光的运动,这才是真正的“直”。《说文解字》说:“直,正见也。”光之行止为正(题解),行止得见,就是直。《逸周书·谥法解》说:“肇敏行成曰直。”目,是微小角动的单位;以此角动,持续一贯为“直”。北京的东直门、西直门均修在城墙东西转角之处,角度转换而合,呈双目之像。东西转化,也是角动,也是正见。《尚书·洪范》说:“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领会认识王道,归回王道,都有一个期限,物极则反。党与偏,反与侧,是领会和归回的转化过程,王道内在一贯。

所以,目,在汉语中是一个细分载道的单位,如“条目”、“目录”。目的原理就是微积分的原理,消散微分,聚合积分,皆源于彼此切交,内在角动;两相互动,物极则反,互为极限。“乂”演进成目,成网目之像,目也在视网膜上得见,也是互为极限。逐步角动变化、波频会合连接,弧为其像(弧,一以贯之六);目能见微,以目微积,从直成弧成圆成球,成所见众像。“直”是目转化光成见的过程,这是“值”。光角动微小,见直只是一瞬;目与大脑解析感光的过程复杂,就如写字必需全神贯注,才能横平竖直,再造出“直”来。这些都是象,象让人明白“直”的道理。距今4500年的古埃及《金字塔铭文》中说:“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古埃及主神“拉”的眼睛,即著名的“荷鲁斯之眼”。荷鲁斯之眼,就是光被阻挡激发之点为直,两相交替为角,角动传递成旋,以成万象,以成精神的浓缩符号。

微分“经过曲线一点的切线表示曲线变化率”原理示意图,“荷鲁斯之眼”和古埃及主神“拉”乘太阳船巡行图。
1-3《甲骨文编》4-5《说文解字》目。1.石或厂,弧形。2.翻转的入,两个撇或弧形,点,弧形或包容形。3.倾斜的乙和弧形,内包容形。4.长冂,二,上弧形。5.长口,入,日。

目:1.使光频不断分而入内、被包容而逝,转化而连、再造而显。2.使光频分而入微,频微而彼此连接包容;不见之中逐步微微角动变化,频频连接,显露为弧。3.使波频被包容于内,在内彼此互动连接而合。4.光分而入,谐调频聚,再合而出。5.光赐入而化,两相互动,频频至微,融合而连,合而再成。

《甲骨文编》直。1.竖,倾斜的直角三角形(石或厂),弧形。2.竖,倾斜的直角三角形,方形。3.竖,乙和弧形,会合形。

直:1.生命眼目所见;光被阻挡于目,角动变化,体现为弧。3.光被阻挡,被引领入内,不断变化分合成像。4.光被阻挡,波频会合于内。

直,是光被阻挡分解、又通过生命频合的道,此道为“直”。角,为旋旋彼此交替转化,能彼此谐调形成键接之像(那是我心里一亩田)。生命之间,彼此如光互化之角,就是“直角”,就能求得“弦”(一以贯之四),彼此成微,拨弄心弦,弦弦能连,从微而积,就是生命圆满之道。

14. 眉、近、远

微分与积分,像眼睛与眉毛、近与远的关系。眉,甲骨文写作“巛(chuan),目”,表示目完成逐步角进的过程,就是所有频牵引连接,逐步化为弧形的像。频下而散,互动渐合而返,两向不见,两向都是“没”。眉在目上,暗中动作不见,却是目之见的实质。所以眉毛的动作更加真实,是判断微表情的重要依据。

近,简帛文写作“斤,辵”。远,金文写作“袁,辵”。辵,是光被分而化入生命,谐而出离生命,行止往复的转化历程。频频谐调聚合、成“斤”之力(听见的人就要活了)、相互牵引,从“近”开始。如此持续,均衡转化,相角而连、相互予取、相互包融,就是渐积登高而望(规矩和方圆)。小大万有入眼,看明真相,让所有角度合一而超越,心旷神怡,贯通而“袁”(规矩和方圆),如“猿”翻越崇山而“远”,从元而圆、圆满归元、复归于无极的微积分,就是复归于精神的辨证过程。

频相谐合,相近而易;均衡转化、角动包融,贯通而返,返回不见,就是长远。近快远慢,近是远的经过,远近都是一物。近能见小,太近模糊入暗;远能见大,直至逝去不见。至近是无,至远返回无。由近致远,是光与生命之间行止互动、复归于无极的过程。所以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近为道之牵引,远为道之终局,道为一。远近是大小(一以贯之四)互为极限、彼此贯通的历程。

目能看像,眉能传神。眉如频频律动,目似双子半旋。近看点点频动为目,远看汇聚如山为眉。有近才有远,远近都是一。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窗户),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德经·第四十七章》)走得越远,对身边环境之知越少,心中只有最终的目的。远近之象不同,为了让人知道始终。以近至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能从体验的不同之象领悟大象,明白始终之理,就不再囿于具象,入大象无形之境。终至宁静,反能致远。

《甲骨文编》眉,简帛文:近,《金文编》远。1.三个翻转的入,目。2.辵(彳和止;撇和丂,倒写的入和上弧形),斤。3.辵,止和撇,两个相会聚的入,圆。

眉:逐步角进,牵引连接所有目。

近:行止转换,逐步角进,频频谐调而聚;频频化为一体,斤两往复频升。

远:行止转换,不停角动会合,彼此互动改变牵引连接,包融为一;逐步角动不止,角动互牵连接,会合包融为一,停止上去不见。

曲线变化的极限,为此点的切线,可表示为勾股定义的弦;勾股之比,就是变化率,就是内在角动的规律。这个变化率就是“量子”,等于普朗克常数乘以物质固有的频率。角动量的最小单位叫约化普朗克常数ℏ(h bar),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2π,是一个极小的量(ℏ=1.05457266(63)×10-34J·s),一个电子加速一伏特一秒钟消耗的能量约有一兆(亿亿)ℏ。光之角动,小分小聚,“白驹过隙”。

微积分能以抽象的数学分析研究具象的事物,因为能得到切交变化的规律,即角动之道,即“乂”之道。《百度百科》说:微积分“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变化率即每个时间点的变化,“时间”是光进出生命、波旋互化之频(什么是时间)。波被旋转、波旋往复进出互化的经过就是“面”(那是我心里一亩田)。微分确定变化率,积分得到变化率与时俱进,积淀之和。这好比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速度与位移容易理解,因为让人联想到线。其实积分的实质是微分的逆运算,这是发明微积分的关键。速度只有一个,位移可以有多条。因为角度可以变换;换个角度,双向往复之“乂”,就会切交成面。让人换个角度不容易,但光入一线,往复的角度却可以改变。

如此,角度之率一定,长久演进,不但成线,还可成面成体,甚至成无形无体之“象”,比如力,比如概率,都是象。“象”只要有变化之律,就可以微积分。但“律”也会突变,所谓“非光滑”,不再是光的渐聚传递,而有暗中之手抚弄琴弦,让角度转变,就是“异象”。若没有想象力,即使眼目看到,也不敢相信。“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这就是灵感,就是想象力;在内直接得到,在外见之称奇。神之“直”觉,是一个内在角度转变的“超越积分”。

15. 屈、见(视、现)

莱布尼茨创立的积分符号∫(integral),是拉丁语“总和”(Summa)第一个字母S的伸长,以示频频波动、长久演进的像。虽然这个符号仍是线,但线的角度变化了,就能成面;面不断增长,就能成体。所以,眼睛里面有微积分,不但能直接感知形体,还能感知速度、距离、面积和体积,甚至察言观色,从具象而至抽“象”。所以,人习惯靠眼见,觉得直接,不习惯思考抽象的道。只有走了眼之后,才慢慢学会三思,换个角度,就是举一反三。微积分之难,难在思维方式转弯,也就是换个角度。这个换角度的过程,就是“屈”。屈,金文写作“尾,出”。波动变化,不断角动为“尾”,光频频向上发射为“出”,发射的角度变了,就是“屈”。一个角度不行,就换一个角度,所谓“能屈能伸”。

左:微分与积分关系示意图:每个时间点(t)的极限速度(α)之和就是位移(S),即变化率之和与面的关系。右:莱布尼茨创立的积分符号。
《金文编》、简牍文:屈。1.尾,出(止,弧形)。2.尸(一,倾斜的乙),出(屮,上弧形)。

屈:1.光波化入生命之内,逐步演进,如尾至终而出;光波动变化,通过不断角动演进,脚踪显为弧,就是生命频频往复而能频频谐调,行止之频。2.光波动改变生命生长之频;光波输出化为生命之频,也从生命频频化波而出。

眼球为“屈光系统”,收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投射到视网膜上。目将光微分,在视网膜神经上从微再积,电信号组形成生物电流,在大脑皮层上成像,就是“见”。见,甲骨文通“视”。视,甲骨文写作“目,人”,这是目感受波变化之频,再合成波发出的过程,是目成像的原理。见,写作“目,卩”,目之所得,通过生命频频合成,感受那不见之中的波动起伏,才能有完全之像的认识。所以,视,写为人上有眼,有眼就有“视觉”;见,写作人垂首静思之态,看后加以思考,才成“见识”。见,包括视,而大于视。

见,古文通“现”。宋《广韵》说:“现,俗见字。”其后成书的宋《集韵》说:“现,玉光。石之次玉者。”光化生命、生命发光、彼此切交转化的过程如玉,现象还不是终局,还不是最终的“实底”,目的是让人思考。次玉之光,明暗互现。见到的现象多了,有了“见识”,就如次玉不断吸纳日月精华,有了灵气,才能真正看清“现实”。

《甲骨文编》见(1通视、现)。1.目,人(撇,乙)。2.目,卩(月,横写的乙)。

见:1.目使频会合,再化成波(视觉和大脑显像的原理)。2.目牵引频频连接,让频频累积,如月复圆,从肉体取得之波,化成不见之波,反映不见的波动变化(见识)。

感其正,测其直,才能看得清楚明白。“正直”为《易经》三德之首。正(题记),是从分而聚,不断射出,向上归一的脚踪。屈是为了正,屈是正的历程。端正眼睛,端正心态,都要经过“屈”的历程。象被大脑处理后,可能“失真”。失真也是象引领人的表现,引领的方向对了,可以失而归真,否则,就会失去真相(那是我心里一亩田),相,甲骨文写作“目或臣,木”,目所得的被转化,通过生命,往复连接,与生命共同成长,才是真相。目所得之光被转化成人的认识,就是虚实两相的转化。

16. 体

屈如弓,积累能量,至满而发。屈为曲形,但目的还是“出”。眼见的屈,包含不变的直。屈与直,是辩证的存在。就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也需辩证。虚与实的关系,就如眼见之与微积分、形之与道,既需以实悟虚,也要以虚攻实。这也是“体”与“会”的关系。

体,金文写作“身,由,豆”,身由如豆之粒子而来;“由,豆”即“豊”(li),豊通丰和礼(拜年);简帛文和小篆写作“骨,豊”。波旋彼此往复切交,不断转变之频,就是“身”;彼此周旋递进,能在内谐调牵引,就是“骨”;不断分合进出,点滴存续积淀,相合为一,就是“礼”;步步切交寸进,以达同一目标,就是“理”(信心之源三)。体是身之礼,骨之理。人能亲身经历这个蕴含丰富道理的过程,就是“体”。有体而能会,就是亲身体会。从身至体的过程,是有实体生命,能通过生命懂得道的过程,所谓“得体”。

身可见,骨不见;骨可见,礼不见;礼需操练,点滴存续积淀如骨;人之懂礼,如身之有骨,是为“骨气”。人之所以能“体会”,皆因体有道,按着道而行,所以有“体育”;会了之后,才能健体强身,体验其中之妙;及至能参加体育比赛,达到磨炼精神、成就事业的境界,是“体”与“会”之间,往复共进的辩证法。

《金文编》、简帛文、《说文解字》体。1.身(人,倒写的厶,月,一),豊(由,豆)。2.骨(凡,凡,月),艹,一,豆。3.骨(咼,月),豊(井,口,豆)。

体:1.身之礼,身之理;波旋相互切交,不断相互转变之频,来自得着的光,点滴积聚合一。2.两相互动,步进合一,能入人内,引领谐调,持续切交之光,完全体现频频互连为一。3.骨之礼,骨之理;旋旋交替递进,往复引领谐调,不断分合进出之光,完全体现相合为一。

人身体的曲线,如弓而“屈”;身体也是过程,等待至满而发。

17. 官

人四肢五官所感皆为象,为要引人就道。所以老子说:道“乐与饵,过客止”;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玄而又玄”。道,是途径,是机制。道本身不仅漫长单调、周转往复、甚至激烈、苦痛、血淋淋令人畏惧。

象,如孩子的卡通和玩具,好看好玩,为吸引孩子学习道。《黄帝内经·灵枢》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就是说彼此交午之五官,是五脏的显示,以观彼此交午、彼此谐和为一的五气;五气是五脏所从事的使命,是彼此交午、出入之光所产生的彼此配合运作的能力。

官,甲骨文写作“六或终,师或曲”;师,写作“两个上下相反互连的以”,表示旋之交接,上旋之赐,下旋之师;曲,写作“入,斤,倒写的入”,能往复牵引、谐调连接频,在不断互动往复中,让所有角动合一为“曲”。这样一个能往复谐调会合、点滴予取的居所,曲折转变的最终之果,就是“官”。(曲,什么是时间三

《甲骨文编》官。1.六或终,师(两个上下相反互连的以)。2.六或终,弓(竖,两个相连的弧形)。3.六或终,师或曲。

官:1.两相互动连接聚合,上旋舍己,赐予下旋改变,旋旋交接,传递之频;旋旋转换交接的居所。2.生命表现一贯之终;两相对立,能聚如弓;两相互动连接聚合,频频连接,合为一体。3.曲折转变之终;斤斤两两,点点滴滴,不断予取的居所;神赐频频连接、不断会合的居所;外能两相互动而聚,就是内在两相频频角力、彼此牵引连接之合。

人感受到斤两,斤两的感受是重力的像;有重力而使物质都被逐步牵引、彼此互动连接,形成从星云、星体、直至黑洞的彼此交切的宏大过程(斤,听见的人就要活了;重,信心之源二)。斤两为小,道为大,但若没有斤两之像,人又从何开始认识形成宇宙万物的道?饵,让人从之而行。五官感受的是饵,是象,是光消散化气、让五脏事从最终的成果。这些成果汇集于大脑,让“首”喜怒哀乐,再显于五官,就是身归于神、首显为行的道(一以贯之的道二)。

中医可从五官察阅五脏,从五脏认识身体运行之理,也可认识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孩子只看到玩具;但道之难成,如父母养育孩子,一把屎一把尿,个中酸甜苦辣,也是五脏体会与五官感受并存。及至孩子成了人,也要同样体会,才明白做父母的心思意念。这就是持续步进、从分而合、首在其中的“道”。

《易经·系辞·第一章》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中(何谓中国),是生命不断分合渐聚、顺从引领、赐予相谐、两相平衡的全过程。这也是成“官”的过程,也是心心相印、两相“贯”通的过程。所以,夫君也是“官人”,两相互动连接聚合,上旋舍己,赐予下旋改变,频频连接,合为一体。

18. 得(㝵、碍)、失

“得体”,是身体力行,得见内在规律的过程,就是“无”(一以贯之三)的过程。得,甲骨文写作“贝,又”,贝是两壳互反而共合的能力,如贝清空舍己,才能得频频变化,才能又得能力。得,篆文通“碍”。两相阻碍,彼此互化,就是“乂”。这是得与失的辩证法。

失,金文写作人戴冠垂手、谦恭侍立的象,激发的粒子回落为基态,才能往复得着能量,生命向上不息。相反,电子层增加、膨大而不收缩的粒子就会不断衰变,成为放射性元素(金钱发展史前传)。失,是对“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理论的实践。

《甲骨文编》得(㝵de,通碍),《金文编》失。1.贝(倒写的入,连接两个相反的有分有合的厶,内八),又。2.屮,激发形,下垂的翼型(小竖,翼型),小一。

得:得贝有道;得贝之能,取得宝贝;旋旋往复互动分合,内含互动之频的能力;能不断往复,逐步渐聚的频率,如贝分合之频率;旋旋往复交替互动,彼此切交互化周转。

失:生命往复被激发,被赐予光之波,也赐出波化光,实体生命能和光之间不断互化。

19. 德

得失的过程,就是练就“德”,向“德”升华的过程。德,甲骨文写作“行,直”,直行于内,内中有直;眼见直接,但直并非眼见,而是光内在角动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外体现为能往复转化、彼此传递、周而复始之“行”,既是能量的传递,也是万物的运行。能量的转化传递,以普朗克常数为尺度变化;万物的运行,也有其规律,就是“德”。正如微积分得出点内含的角度是方向,德从“行”中看见内在规律,从众像运行中,得出万物运行的方向,就是“象”。

德,不仅有内在看见,而且能行之于外;人人共行,使彼此不同之人能相合;内在正直,才能外在互动,彼此连接。德的目的,是让一切彼此切交、可持续发展之“廾”,是让生命共同升华之道。所以《说文解字》说:“德,升也”。有了内在之“德”,才有外在之“得”。

《甲骨文编》德。行,直。

德:不偏不倚,直行其内;内中有直,行之于外;光被阻挡,牵引于内之频,频频会合包容,演进变化,就是生命里面了亮,在外显明为能,彼此牵引,互动转换,逐步传递能量,周而复始,就是能彼此引领转变,不同而能相合之人的行为。

基督说:“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马太福音》)“井”的核心是不断分合、不断循环的一张“口”,“口”四面迎合,没有方向;德,经过左右取予、上下变化、逐步转变之行,将这张口换为生命内在的看见,知道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德”和“时间”一样,是绝对方向和相对过程的统一。所以“立德”需要时间的历炼;“见德”需要长期的考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尚书·皋陶谟》说:“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宽宏而警醒,顺服而自立,衷心善予而有衡,积极而知进退,不屈而坚定,不卑而温柔,不贪而谨守,敢于不同而点滴渐进,自强而好施。“九德”也是内在方向和外在过程两两相对的体现,“九”有不断地引领、波动、翻转的长久之意。

《尚书·洪范》说:“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三德有“全部德行,彼此完全相谐于一”之意;一有“本元”之意,先修正直;二有“两相分别延续”之意,二修待之以刚;三有“两相谐和、暗中为一”之意,三修待之以柔。“三德”是绝对方向形成的机制:即历经“刚柔并济”、“举一反三”,“德”才完全。

《以弗所书》说:“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按顺序对应:柔克,正直,刚克。《加拉太书》说:“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按顺序对应:柔而立,乱而敬,宽而栗,刚而塞,强而义,愿而恭,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尚书》两相对立,成辩证平衡之理,有理有秩,利于思;《圣经》易于理解实行,显明直白,利于行;一内一外,合而成德。

目让光分散,从微而积,但所见仍是一面、一时、一事、一像;同样,头脑认识有限,所知也是片面。要经过不同事物、不同生命、不同时间环境际遇,种种路径,经历互动传递、交替转化、切交分合、积淀合一的“体”,才能“会”。长久反复历炼,才明白“德”之不易,非在一时一事;有“德”更在于生命与共,明白有得必有失,先舍才有得。德,这个内与外、直与屈、见与不见的转变,就是从象到形,以形生象的转变。两相互化,互为因果。

德,甲骨文也写作“直,彳”。彳(chi,男女和婚姻一),是生命之间谐和互动、彼此相赐、彼此互化的因果演进之态。直,是光被阻挡,频合入微之切之矩。如此继续转化,生命之间频频相牵相赐、互化而连的连锁反应,就是“德”。德,有的金文在下加“心”,心(信心之源四)是频频通过往复周转、彼此交替而连的像。德,是一切事物之间的因果反应;德入心,让人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因果互化。如此,藉着所造的万物,让人看见永能;藉着所造的人心,让人体会神性。虽眼不能见,却明明可知,让人饮水思源,思念一切的源头。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

《甲骨文编》《金文编》德。1.直,彳。2.彳,直,心。

德:1.光被阻挡,频频相牵,互动互化而合,如此,生命之间彼此继续相牵互赐,逐步演进。2.频频相化,激发生命,点滴入微而合,频频往复交替,连接会合于心,如此合并包融积淀,在生命中聚焦升华,如明明在心。

基督说:“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 战国《鹖(he)冠子》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微积分很直接,懂得了微积分,什么都能算,就像能看见别人眼中的刺。所见无非所得,所得当思念其因。若只知其形,不省察其理,眼见他人,而不自察,如此累积,就会因所见而自大,好高骛远,失去与他人之和。看见别人的小刺,却成了自己的梁木。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看到了具象,失去了大象,心中没有了正确的方向。叶与森林、目与泰山、刺与梁木,都是积微能大、大能化微、大小转化的辩证法。

大小之道,就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间是光通过生命往复入出之道,经历所有曲,合成所有直;两相互赐互化,相消而微,相容而大。白驹过隙,就像人的双眼,由视神经直接连通大脑,眼见最直接,但眼见的过程最复杂。目是首之显,首与目相通。参透表象,需要经过长久的积累和历练。生命如马,易被眼见牵引,在往复曲折中努力、在磨合中前行、懂得何行何止,就是老马识途,也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过程。显明之象出于不见之道,引人归向道。若“走马以粪”,就会“戎马生于郊”。象是向,马如码,可快可慢,切莫南辕北辙。首与目、马与码,曲与直,人生与忽然,白驹过隙,大小辩证。“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不可不察。

“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里头的光或者黑暗了。”——《路加福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德经·第三十八章》

就是说:光舍己就下,转化为生命的看见和能力;在上放下自我,以回报社会为德,是以有德。生命在下积淀增长,以不失算、不吃亏为德,是以无德。人渐渐明白了得失守恒、彼此反馈的道理,才有了忘我的思想和精神。在上的要提升自己,就要引领社会走向公平;在下的要提升自己,就要寻求上进的途径。在上的若以仁爱推己及人,能消除社会不均。在上的以义气与他人平等交换,反会加剧社会不均。在上的以礼法束缚大家,让阶层和利益固化,漠视自然与社会的变化,最后大家衣服袖子都撸起来了,谁还管什么礼。道率先舍己入微,人失去了首领社会的道,就退而求助于在事物运行中认识何为正直的德;失去了德,就退而求助于推己及人的仁;失去了仁,就退而求助于等价交换的义;失去了义,就退而求助于在相互制衡中合一的礼。礼依靠互相制约和制衡,大家就各凭自己的能力,积聚自己的能量,不再忠诚守信;互相竞争,抓取利益,天下就越来越乱;利益的中心让人趋之若鹜,社会风尚就越来越浮华,崇尚自我,假偶像越来越多,人因为极端地自私、不知平衡辩证、没有创造性而愚昧,渐渐失了自由、勇敢、公平、正直的本性。这时大丈夫才明白过来,为何不选择互相舍己、恩待、宽厚的社会,而要选择彼此争竞、一家独大、勾心斗角的浮华社会呢?人不经历世界浮华的压迫,就不懂家乡安宁的美好;不到道德沦丧就不知悬崖勒马,反身回转。

《道德经》分为《德经》、《道经》,《德经》原本在前,《德经·第三十八章》是全书的开篇。老子讲道,先从可见可行的德讲起。德,是非曲直的内在辩证,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互连、聚合共升的身体力行。从德至道,是人通过生命实践,懂得两相舍己为他、互动互化的辩证性,思想成熟、精神升华的过程。光舍己而无,化身万象,引人向生生不息的精神回归,就是“无为”;为此可以舍己,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一以贯之四)。大道如光,率先舍己;世事变迁也必如此,一切有形质的都必败坏,直至礼崩乐坏,世界无序,逼人向大道回归;不断微积,不断翻转,渐渐明白过来,这是德;至终去彼取此,反身回转,就是道,以此定下全书的基调。

这样,从着重讲上德和下德辩证互化开始,至《德经·第四十九章》树立圣人的榜样:“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不断吸入之态),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里的“德”,强调因内在领悟而能行之于外。“浑其心”,就是为之动心,为之操心。“注其耳目”,就是注入其耳目、悉心关注。从这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形象讲行,直至《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总结德之行,承上启下,进入《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上下左右互动变化、会合为一的方法)。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名,月之暗面)道如“首”之与“行”,是无与有并存、周旋互换之态(一以贯之二)。

最后,《道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频频自小逐步聚合成长之业、艰辛往复之律)。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讲至侯王与天下,就是“道”之首与行的最终结合、且与卷首“上德和下德的辩证互化”相互呼应,全书结尾。

辩证性如一,贯彻《老子》全书,使上下左右转化,形成辩证之四向:上下为二为光为波,南北波动,左右为廾为频为旋,东西周旋;上下为分,左右为聚;四向分合不绝,是让生命力量源源不绝的“井”。基督在以色列祖宗雅各的井旁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中国祖先盼望的“太一甘泉”之神,也如老子,让人得见内在之象和外在之行,就是授人以鱼,得着活水泉源。

黑洞引力坍缩和内向增长理论认为:黑洞是一个从所有空间方向向内延伸的漏斗,黑洞的边界被称为“事件视界”,黑洞内部的复杂性和事件视界后面的区域在不断增大;这样,黑洞内部熵值即混沌性增加,其信息处理能力像量子计算机一样增长。黑洞内部空间增长意味着一个内部的时钟,时间非常缓慢;也可以相反,空间极小、时间极短、能量极大。这是黑洞内部的量子属性。霍金认为:黑洞辐射会导致黑洞慢慢蒸发掉,这与量子理论的信息永不湮灭相矛盾,从而引发了广受热议的“黑洞信息悖论”。(2018年《量子杂志》Quanta Magazine对斯坦福大学教授伦纳德·萨斯坎德系列论文的报道)

从所有方向向内聚集、持续演进的内向视界,像甲骨文“德”;上口小而入,下口大而升、持续围绕中心奇点波动而不能达到的状态,像甲骨文“渊”和“会”。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空间弯曲造成的方向变化,以形而引、入内升华以至于无形的方向性,如甲骨文“象”。进入至无,就是“无为”,熵值至大,就可“无不为”。象之界,即“境界”,有上下之分。有德上行,无德下行;上德为升华而无,下德为升华而有;有上而无、无下而有的辩证过程,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有生于无”。

黑洞引力坍缩和内向增长示意图:从所有方向向内聚集、持续演进的内向视界,像甲骨文“德”;上口小而入,下口大而升、持续围绕中心奇点波动而不能达到的状态,像甲骨文“渊”和“会”。
左起:老子(李耳,字聃(dan),周守藏室史,公元前535年,老子被免官出游鲁国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子,公元前526年,孔子26岁,再次适周拜访老子;当代弦理论和全息理论先驱伦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已故英国理论物理学大师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四向都是分聚的终点,都向上回归,这个方向,就是“向”(一以贯之五),也是引人向上之“象”,古有“四象”(题记)。当今中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改革开放,历经东西文化切交而涅槃重生,向着祖先盼望的“天下大同”继续前行,“形”势大好。这也是从象至形,从文字所载,到亲身实现。以不见之道,成可见之象,这是左手之“为”(去声);反之,饮水思源,以德报德,能从可见之行,掌握不见之规律,这是右手之“为”(阳平声)。如此往复、互动谐调,就是两相互化而一体升华的“一之德”,就能“无为而无不为”。

《尚书·咸有一德》说:“惟天佑于一德”,“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惟吉凶不僭(jian)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天佑于一德!民归于一德!德若如一,形势不会不吉!面对吉凶而不逾矩在于人,但天降灾祥在于德!

《尚书》从尧舜禹记载至夏商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古称“书”,“尚书”是后人的尊称。《圣经》记载史事,一如《尚书》;“圣经”也是尊称,源自希伯来文“kethubhim”、希腊文“tabiblia”、拉丁文“Biblia”、英文“Bible”,意思都是“书”。《尚书》善用两相辩证的机理,《新约圣经》表达包融的核心,二者一实一虚,一体一会,两相结合,可成贯通,比如“柔而立以成仁爱”,“因良善所以柔克”。

20. 豆、其(萁)、基、都

东西经典,外在曲折,内核如一,也是屈与直、一与德的关系。其像如豆与萁。豆在萁内,直为其实,曲为其形,皆为角动,以成“豆角”。豆,就是“都”,万物如dou,聚集为du。萁,小篆写作“艹,其”;其,甲骨文写作“两个步进的一或八,乂、凵”,光点滴步进、在内切交转变,存续积淀、聚合为一;万物运作之理都是“其”,如之往复,育豆成萁。其也如箕,收集而聚,倾倒而出。生命化光寸进,持守真道、与光切交转变、也彼此切交聚合,如土入箕中,不断夯实,频频积淀上升,就是“基”。

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八角星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彩陶豆形制:豆是激发粒子,在内包融,逐步增大,至终化光出离的像。上口大,表示从上减小而入,向上增大而出;小脚小,表示点滴渐聚提升的曲折过程。豆上的图形符号意:豆身两竖和八芒星代表以激发的粒子形态为光存续聚合的过程。八芒星样式代表激发的粒子体现光的内涵机理:十字形架构表示两相彼此切交、八角代表角动转变幻化、当中的方形代表两相分合同在。豆脚上以持续的会合形表示以持续频频互动会合的过程、达到渐聚提升的目的。

《甲骨文编》豆,《金文编》都,《甲骨文编》其,基。1.甘(口,一),八,一。2.椭圆形,卩(部分包容形,乙),者(止,两个个步进交替转化的竖和转化的横),八,口。3.两个步进的一,凵,乂。4.土,其。

豆:点滴偏振的光,渐聚为一。

都:完全体现被部分包容偏振的波,光被阻挡消散于内,在外有行有止,包含步步交替演进转化,光频频在内合一之果,有分有聚之像。

其:光点滴步进,通过在内彼此切交转变,长久存续积淀的过程连接,终聚为一。

基:生命点点化光渐聚,在内持守真道、与光切交转变、也彼此切交聚合,如土入箕中,不断夯实,频频积淀上升。

中国上古的八芒星图案见于众多上古礼器,如前文探讨过的凌家滩文化“玉龟和玉圭版”(以手弄水,推波助澜)。八芒星图案与古中东地区的“十字星轮”同源。古苏美尔(距今45-前20世纪)主神称作“安奴”或“An”,楔形文字写作“十字形,乂形,角动形”,表现切交角动变化。古苏美尔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力标志由“圆形、角动形组成十字形,乂形,鹰翼形”组合,表示切交角动而变化、内在包融不见、能力提升、如鹰而去,并以此发明了车轮。苏美尔文明的继承者古巴比伦(前20-前16世纪)的太阳神以“圆形核心、角动十字形、变化波动的乂形”组成太阳神轮操控世事。相邻好战的亚述王国(前19世纪-前612年)以八芒图案作为作为战车的车轮。同时,古苏美尔人也以稍为简洁的“圆形核心和六角”表示角动而至包融、运行世事和宇宙之意。以此流传至以色列(前10世纪建国)的“大卫之星”,以“正反两个三角形互相往复”,表示周转往复、角动变化、弦聚包融、形成所有频会合之意。

左起:凌家滩文化(距今4500年)玉龟,中间的玉圭板图案,玉鹰。“八芒星”居中,为内在角动、切交分合同在的机制,四周的圭形和鹰形有聚合而升之意;玉龟和玉鹰双翼的猪形有暗中慢慢进行之意;在地慢慢进行、也必如鹰向上升腾。
左上起:苏美尔楔形文字“安奴”,苏美尔鹰翼八芒星,亚述战车,巴比伦太阳神轮,苏美尔泥版(泥版上既有代表苏美尔神“安奴”的八芒星形状,也有表示运行世事众星的六角星形状),大卫之星。

21. 夏

苏美尔文明是已知最早建立的人类文明,以色列先祖亚伯拉罕出自苏美尔人最早建立的城市“乌尔”。苏美尔文明与华夏文明多有互通,比如楔形文字和甲骨文、苏美尔人发明了青铜器、苏美尔主神An与其配偶Ki分别为“天”与“地”、苏美尔人自古笃信“天降之子”和“王权神授”等等。苏美尔人黑头发,“苏美尔”一词源于其自称“黑头人sag-giga”。“sag”与“夏”音近。夏,甲骨文写作“日,页”,金文和小篆写作“页,臼,刅”。“日”为光之像,“页”写作“首,卩”,日化成页,首领章节,光频入口,每页咀嚼,引人改变。光入暗而重生的过程,明暗相生,如夜之黑,成频频会合、起伏翻转之像。光下入内,就是“夏”。

夏,是中国历代公认之始。《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中国之人,周代称“黎民”,战国和秦代称“黔(qian)首”。《说文解字》说:“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光入为今(金钱发展史前传),融合增大的过程为“黑”(一以贯之二),这是“黔”。光明之前,就是“黎明”。《说文解字》说:“黔,黎也。”黔首和黎民,称呼不同,含义一致。“黑头人”与夏,东西文明,一元两相;一长一短,内在切交;角动转换,渐至包融;原本一体,终必再返,“无巧不成书”。

苏美尔文物,左起:萨迈拉碗,秃鹰石碑,拉嘎什国王古德阿头像。
《甲骨文编》《金文编》简帛文《说文解字》夏。1.日,页(首,卩(月,横写的乙))。2.页,臼(牙(两个转化的匕),勿),刅(人和切交的二和两个步进的捺)。3.日,首,匕,乙,中。4.日,页(止,自),倒写的止(刅)。5.页,臼(两翼会合形,两个彼此反复的勿),刅(倒写的止)。

夏:1.日化成页,一日一页;光之有分有聚,如波被牵引入内渐聚之频,通过身体与波之间频动转化,如月反射光。2.光自身内在角动、二相相谐聚合之频,波动变化,被牙转化成物,引领内在波动,持续切交演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赐出。3.光分入口、波分入旋,频动波生、波使频转,就是两相互化、频频互动,不断联合而升。4.光入口内而止,舍了自己,自己再返。4.每页咀嚼消化,渐渐引人改变;光自己降下,存续于一切生命中聚合演进,如页分合之能,频频互动,反复变化,能去能返。

夏,是下,也是遐。光屈尊而下,能下能上,其程遐远,引人遐思。根据广义相对论,光频下降,能量转化成时空,也必在时空中演进渐聚,物极则反,复再上升。岁岁年年,世事如是。秋之收聚,冬之藏贮,春之萌生,再到夏日灼人,让人在得着光的同时,重新认识暗、认识慢。夏,是认识“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时机。金文的夏,既是人辛苦耕耘,也是屈背苦读之像。耕织供读,再回馈社会,就是上下无为而无不为的典范。以万千丝缕织结如花锦绣、招聚四方宾朋、四海开枝散叶的巧手,为“华”多彩之形;以代代写就汗牛充栋文章、苦读教化不辍、莘莘传承不绝的学子,为“夏”蓬勃之象;有形有向,有行有象,勤于践行与求道之远的统一,成“华夏”形象(华,人间芳华,似花非花)。“黑头”,就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少年中国”。“夏,中国之人也。”

22. 玉、含

夏虫为蝉,入能从土而生、默默无闻如“农”;出能居高饮洁、声竭玉振如“仕”。树荫之下,向日长鸣,如光频入暗、振作重升。古以玉蝉为“含”(han去声),意为“今光入口,角动而连,聚合频升”。上古玉蝉并非蝉形,正面刻画频频律动、侧面显示角动变化,揭示角使频合、一角共振之理。汉代玉蝉别名“汉八刀”,当然远非八刀能成,“八”与男女“生辰八字”含义类似,为频频互动而合之像(遍地都黑暗了),“刀”与“刀币”含义一致,为波入化物成形、波出立言济世的像(金钱发展史二),“八刀”即玉蝉含于口中的真意:光入口中,金声玉振(以金使之发出丰富多变之声、再使之彼此交切谐振、升华而美);君子如蝉,向光而鸣,“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遐不作人”。人得着光,能发言发声,就是光从生命重生之像(声,信心之源二)。玉,是生命完成与光切交,发光丰盛之像。生命外有光明之行、内有谐和之德,就是玉。(金,金钱发展史前传;玉,那是我心里一亩田

历代玉蝉,左起:1良渚文化(约3000BC),后石家河文化(2正面,3侧面,约2000BC),4商代,5-6汉代“八刀”。玉蝉是频分而不同,长久聚合提升之像。
1-2《甲骨文编》玉(1通丰)。3简帛文,4《说文解字》含。1.竖,三。2.屮,倾斜的三或气。3.翼型或人或匕,口,勿。4.今(入,一,向左翻转的入),口。

玉:1.生命充分与光相切相交,彼此转变,完全相谐。2.在生命中不断往复,赐予生命的所有光,完成谐调演进,就是引领所有草木生命之气。

含:3.角动变化,能在内聚合频,谐调波。4.今所在,今之像;今光入口,角动连接,聚合频升;本为一,角惟一,能内在牵引,互相聚合频升;内有一角,牵引聚合,曲线上升。

古语云“玉有五德”,即“五”之德。五,甲骨文通“乂”,也写作“二,乂”,光与生命,彼此引领改变、分而两相、两相交切、彼此贯通、共同变化。《说文解字》说:“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玉为此象,德从道生之像。(五、乂,一以贯之五

东汉《释名》说:含,“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亭”为停顿中继(听见的人就要活了),“衔”为停顿中继的目的,就是连接不同而同行。内有一角,牵引聚合,曲线上升,“含”是微积分。本为一,角惟一,能内在牵引,互相聚合频升;“含”而不露,能察言观色。今日所在,今日之像,往事如烟,一笑而泯;有光在口,千言万语,无声无息,心领神会;“含”是一个微笑。“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忘记背后,努力前面,胸怀大志,活在当下,“无为”与“无不为”,互为“含”义。含,是内在机理与外在表现、瞬间与永恒、不变与变化相通而相分的原因:停顿中继,为了连接谐调不同而聚,就是时间之“间”(什么是时间)。含,如天上星汉,汇集众星,灿烂之象,引人向往;先贤已成玉蝉,“合口亭之”,留下众书以文字引吭高歌,“衔亦然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汉族,美称如含。

不求其形,只为其象,是为“抽象”。玉为抽象,字为抽象,代表万象,引人升华。古代帝王即位,首先要准备自己的陵墓,为“无”做准备,至终功德圆满,才可在墓中厚葬,就是喻示聚合所有归于无。行与形有意,向与象为义。能看透所有象,明白所有义,就不必囿于形,这是“大象无形”;行动有了方向,就可顺势而为,这是“无为而无不为”。“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下笔至此,正值京城八月,中国漫漫长夏,窗外阵阵蝉鸣,直欲振聋发聩,今古如一。遥相思夏,志向情怀,仿佛已入无言。惟愿与卿漫步,共赴万古遐思,有所体会,不负此生。《尚书·太甲》说:“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i)遐,必自迩(er)。”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忘初心,努力当下。想也不想,象也不象,以有形有象,成无形大象。愿德惟一,动罔不吉。

电影《冷山》中,男主角走过漫漫不平的归程是“乂”之一撇;女主角经历的内在争战转变是“乂”之一捺;分合之中,内外两相契合、互动连接之频,是二人之缘;彼此不同而能彼此交切,相互引领变化,也被命运切交改变,经历左与右、癸而共的过程,终成正果。电影之美,美在故事的“象”。以影成形、事、意、声,目的也是饮水思源,为能传承“德”。文艺之“义”,大致如是。电影剧本也是“书”;“六书”是“六艺”之一(题记)。

甲乙丙丁刻画象,一二三四铸浮沉。春夏秋冬年往复,南北西东上下通。

志此小结。

(汉字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参见为什么说汉字是一个表义符号系统

编辑于 2023-05-06 01:14・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