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伟大在哪?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关注者
9,810
被浏览
5,528,024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人生常态是孤独

前阵子,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发了条动态,让大家推荐一本严肃的小说,没想到,得票最高的是《百年孤独》,甚至有人说,这是她最喜欢的小说,看了很多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感动到不能自已。

听说《百年孤独》是中学时代的事情,隐约还记得老师对他的评价“魔幻现实主义”、“拉美版红楼梦”,“诺贝尔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没有之一”后来,又听到过这样的评论,其它作品因为诺奖而生辉,而百年孤独让诺奖实至名归。评价不可谓不高。

知乎上有个帖子“百年孤独伟大在哪?”,最高票的答案: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吸引着别人去模仿。它影响了中国一整代的文青,贾平凹、莫言、余华、陈忠实、韩少功、苏童的作品都能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

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奇书呢?一次次翻看,一次次没坚持下去,精力都用在辨识里面周而复始的人名,爸爸和儿子,祖父和孙子,叫着同样的名字,总也不能代入,不能入戏啊。

前阵子,因为一个意外,不能活动,只能静养,闲来无事,一半因为好奇,一半因为无聊,又买了一本,开始了无数次而无果,在中国盗版30余年,畅销无数,2011年才获版权,没有第二本外国人写的书在国内引起过如此的轰动,其经历又如此富于戏剧性的《百年孤独》。

在网上还特别搜索了阅读攻略,如何跳出书中冗长重复对中国人来说没有意义的拉美人名的坑,特别下了张人物关系对照图,好知道到底谁是谁。刚开始是真的晦涩艰深,可渐渐,越发觉得隐喻着家族周而复始命运的重复人名,对于阅读不但没有障碍,反而是有助于辨认,不需要分辨那么多不同的名字,那重复的名字可以直接在心里转换为张三甲,李四乙,张三乙,李四甲这样的排列组合。再到后来被陶醉,阅读速度如同江水奔流,一泻千里。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环境,没有狂喜,没有潸然,只觉得冷静,作者用上帝的视角带我们观看,看到的每个人物,都是深深的同情。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沟壑万千残破不堪却又波澜壮阔的人生常态——孤独。下面抛开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多线并序,多时空错置的写作技巧,只谈谈初读后给我的带来的一点点人生思考和体会。

刚开始的三分之一,感觉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好符合我心中想象的拉美人性格,没有我们文化的道德感的约束,每个人都是想干嘛干嘛,有点任性,有点热情,有点胆大妄为,有点粗陋天真,有点真实可爱,总是一大家子人,熙熙攘攘,喧喧嚣嚣,唯独不沾边的就是孤独,吵吵闹闹的,哪里有半点孤独的样子?我甚至有点按捺不住,发微信问当初在朋友圈里面留言高度推荐我这本书的同学,你说说看,哪里孤独了?到了二分之一,整个故事的脉络和主旨才开始初见端倪,到奥利里亚诺第二这里,粗鲁,孟浪,有着老婆与情人的男人,前半生纵情酒色,后半生沉溺于女儿的世界,从繁华到落寞,从富裕到贫穷,从能吃得下一头牛,胖到站起来看不到自己的脚趾,晚年瘦成家族骨骼孤冷的长相,回到和自己双胞胎兄弟分辨不出你我的童年,最后被人错误的下葬,和兄弟下葬在对方的墓地,纠正因童年互换身份的错位,回到了原点。他一刻也不曾停下来过,他的努力如同他暴饮暴食,都是莽撞且真诚,蛮力且认真,他让家族繁华热闹的顶点,家里的院中常为客人开着宴席,热闹中混乱着腌臜,家中人群川流不息,但在这鼎沸的背后总让我感到曲终人散兴尽悲来的无力感。如同圣经里的大洪水过后,他失去了一切好运与财富,在贫困中挣扎经营着不太成功的彩票生意,耗尽了富裕时积攒的豪爽好客的美誉,与命运搏斗到最后一刻。书的最后部分最重要的人物是奥利里亚诺第二的妻子费尔南多,这个没落贵族的美人,加速了家中的衰败。虽然她是剧中最悲催的人。把女儿送去学习一无所用的古钢琴、反对女儿和爱人的交往,最后导致了爱人身死与女儿的心死。她那个无处不带的金便盆,因为家族衰落被变卖时才发现除了家族的徽章,其它部分都是假的。她和这个家族格格不入却用另外的一种方式诠释着自己的孤独。沸沸扬扬一大家子,最后只剩下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乱伦生子,被蚂蚁吃掉。

布恩迪亚一大家子7代人,故事好多,没有办法一下子讲得清楚。大概的体会是男性的角色其实都不太鲜明,都是比较模糊的重复着前人的命运,女性的形象倒令人印象深刻,各有各的性格与光辉,主张与坚持,难怪马尔克斯说这是写给女人的小说,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红楼梦》,只是红楼里的人物,命运彼此牵动,关系网络复杂,而百年,我看到的都是个人与命运的单打独斗,只是他们无论是妥协或不妥协,放纵或自律,坚持或放弃,命运都逃不过孤独,他们所能抓住的,只有自己孤独的硬壳。无论男人,女人,循环往复,仿佛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既然是写给女人的小说,诚然,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是女性。第一代女性先祖的乌尔苏拉,看上去开朗活泼却实际不对任何人敞开心扉的丽贝卡,最佩服的还是属于外人的佩特拉·科特斯。

乌尔苏拉性格坚强是书中最富活力精神,对家族最有建设性贡献的人,忙碌操劳,靠着她制作出售小动物糖的生意,使得家族蒸蒸日上,盖起来漂亮的新房子,家中洋溢着音乐阳光与花香。暮年失明,心却无比的明亮,看到别人能够和不能够看到的事情,明白了家族循环可怕的命运,感知到家族的孤独,和大厦将倾的命运,被曾孙子们当做布偶扔来扔去,差点和蜥蜴一样被剜出眼睛,临终的时候瘦小的如同刚出生的老婴儿一般回到了人生的起点。

丽贝卡抛弃了意大利未婚夫和自己的哥哥结了婚,而不容于家族。丈夫离奇死亡后,与世隔绝生活在破败的小屋,失去了美丽与光华,以枯槁丑陋的形象谢世。她的一生要么极度抑郁、要么爆发得不可收拾。眼瞎的乌苏拉评价丽贝卡是不甘寂寞式的热情。她在欢愉和喧闹中重归寂静,终究还是逃脱不了这个家族的特质—孤独。晚年的丽贝卡曾收到奥雷里亚诺第二回家的邀请,却断然拒绝,“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

外人佩特拉·科特斯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这一家人的一份子吧,作为情人的她,更像是适合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妻子,她用自己的身体和青春疯狂的回应着奥雷里亚诺。如果仅仅这些,这只是一个平庸的关于激情的故事,佩特拉·斯科特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她对于情人的笃定,更在于她对情敌的态度。她像是大洪水过后以不可思议的东西进食而活下来的那匹老骡马,在她的身上有着乌苏拉尔的坚定和执着,虽然没有子嗣,可却总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光辉。大洪水吞噬了她所有的牲畜,她决意要恢复之前的财富,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她以更加旺盛的斗志开始贩卖彩票,靠着微博的彩票收入,养活了奥利里亚诺第二及其全家。奥死后,她卑微的请求奥妻费尔南达让奥穿上她带来的鞋子下葬,成全奥的遗愿。为了所谓的尊严奥妻用极其侮辱的语言对待她,可她在奥死后仍在暗中保障奥妻的饮食,宁可自己挨饿,直到后来成为她觉得应该遵守的一种义务。她和奥利里亚诺第二,不仅有爱情,更有义气,一起寻欢作乐,一起共建家业,一起对抗平庸,一起披荆斩棘,一起克服柴米油盐,一起面对生老病死。这大概是最好爱情的样子。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孤独与死亡是每个人的结局与终点,无论如何努力地想抓住热闹与繁华,蓬勃的完结都是寂寥。我们如何安放我们的孤独?哪些事情是会让我记住,让我们铭记的呢?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必死而孤独的人生,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多么辉煌的成功,个体的生命都将以失败和一无所有而告终。我们历史上不乏看空人生的聪明人,从竹林七贤到唐寅,从商山四皓到陶渊明。。。他们得出了人生皆虚妄的结论。更不乏伟大的人,曾国藩、于谦、王阳明。。。踏着虚妄前进,谋后而定,行且坚毅。我想他们是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向死而生。

那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我们自己就创作出意义,与其说发现追求人生的意义,不如说我们是在无中生有的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赋予我们那无可替代,独一无二高度个人化体验的人生一些人生意义。

彻底的狂欢、玩乐之后,人们往往感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空虚和若有所失。相反持续的工作,为一个目标坚持和努力的学习,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真正的满足与平静。也许我们会觉得,为了眼前的这点事儿努力工作没啥意思,我们得找到一个更大更远的目的,找到那个 bigger than yourself的事情,找到我们人生中的使命召唤。找到这个使命,我们再回到我们的工作,也许我们就发现了工作的妙趣,发现工作产生心流的大法,会像巴菲特那样,抱着跳着踢踏舞的心情去上班。

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使命”,马斯洛说人的高级需求是自我实现,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超级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犹太心里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是这样说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是个无法瞄准的目标,因为你也是追求它,你就离它越远——自我实现,其实是自我超越的副作用。”

祝大家找到生命中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也许,我们才能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