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一部鲜为人知的老中医著作...

银玲 家庭保障计划那些事儿
2018年09月24日 14:44
Museum's  Day
最近有朋友让我推荐旅游的好去处,我兴致勃勃的推荐了大西北。回想起2013年国庆期间筹划的宁夏、甘肃和青海自助游,仍想再一次重游。除了大自然美景,还有不少文化底蕴的探索,而自己最近脑海里老是浮现出当时一位讲解员给我讲解该医学史文物的一个情形 。之前在《一周逛一馆之甘肃省博物馆》里介绍过馆藏的丰富,殊不知把汉代木简选择性的忽略了,我曾驻足良久,没想过多年后对此会念念不忘。

图片

图片

甘肃省博物馆里,汉代木简收藏不少。

要知道,很多博物馆里的文物,倘若带上了文字,多半是价值连连。
说到我国古代医学,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可很少人听说《医方简》,一部出土于武威的简牍本医籍。

图片


图片
老中医文物出土?
先看看造型

这些医方简牍,使用松、杨两种材质,包括简78枚,牍14片。简长23—23.4厘米,属于先编后写,有三道编绳,出土时编绳痕迹尚清晰可辨。简的宽度为0.5—1厘米不等,大致可分为宽、窄两种。简牍作为书写汉字的载体,一般字多时写于编连成册的简上,字少时则写于牍。

图片


再看看一篇释文、听个故事

正面为:樊石二分半,牡麴三分,禹余量四分,黄芩七分,蘖米三分,凡六物皆冶合和丸以白密丸大,厚朴三分,如吾实旦吞七丸铺吞九丸 。
背面为:莫吞十一丸,眼药十日知小便,数多廿日亻愈 。

                                                                                    公孙君方。

1972年11月,武威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年代大约为东汉初年。后来,从墓中整理出土了简牍92枚,简牍装在一个麻质袋中,置于棺内死者头顶。

棺前竖木质鸠(jiu)杖一根,可以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中医。医方简的出土引起了国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中医学文献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这批医方简的内容全属医方类,每一条目列方名、病名、症状、药物名、用药剂量、服药方法、针灸穴位、禁忌等。全书体例多是一病一方,共存医方30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

方剂中所列药物有100多种,其中有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还有20多种为上述两医书中所未收。这些药物在简牍中大都是作为复方成分出现的,一个方剂用药可多达15味。这部木简医书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的丰富内容。

图片

欣赏若干简牍

上下两个图的字体风格不一,极具特色。

图片


图片
古医简有临床应用?
这些医简有何价值?

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那你知道是从哪本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吗?

东晋时的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有个方子这么写到:”又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古代知识分子的记录,有些方子听起来靠谱,还被科学验证了,类似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可有些方子目前还未被证实,但也许就恰恰触发了后人的灵感。

武威汉简的医方于今人是否有效?

现代应用案例

我们不得不提到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张延昌,他从1991年致力于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武威汉代医学注解》等3本医学专著,并完成“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临床应用研究。张延昌将武威医简药方古为今用,在临床上使用了一部分方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认为“医简出于实践,用之有效”。比如以汉代医简药方为主研制出了“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进一步说明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至今仍具有临床价值。

及时记录是王道

古医简所承载的记录方子,也许在后人更多的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它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似乎可以脑补一个画面: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中医,在给病人开药方时,奋笔书写。

一剂药往往用一件牍全部写完,以免出现编绳问题导致理解错误或少抓几味药。有学者推荐,药方写在完整的牍上,这四四方方的牍又被称为“方”,还可能是药方之“方”得名的由来。


图片
挖掘书法艺术
珍贵的古代医方资料&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厚朴中医学堂的徐文兵老师曾出过《字里藏医》一书,之前的同学还晒出购买《饮食滋味》时附赠的徐老师墨宝,那字真是漂亮!看得出的气势!

最近和广州无为灸中心的张医生也恰逢聊起医家药方,惊讶于她问诊时写的药方字体工整有力,与医院的天书药方简直相差甚远。敬佩每一位医家曾经付出的心血。

如今我们能如此舒适安然的拿着印刷的书学习,已经较于之前木渎医术进步和方便了许多。

《武威医药木牍》是书家(医家)无所顾忌粗率而作的章草作品。它的书写内容,是医家随手所记录的医药验证录,为记载临床药物、针灸等医学方面的书法墨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国的敦煌、居延、武威等汉代边塞遗址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简牍墨迹书法。这些简牍墨迹书法风格多样,其中既有中规中矩的标准隶书,又有轻灵洒脱、浑厚朴拙、野健豪放,任情姿性、随意挥洒的行草书。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盛大恢宏之势远非后世一般文人书家可与之比肩。《武威医药木牍》便是出土的简牍墨迹书法中浑厚朴拙这一路的代表之作。

甚至看到网上有人评论到:

《武威医药木牍》在用笔、结构字势、章法和整体的气息上与后期的《平复帖》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平复帖》之先兆。
《武威医药木牍》中所表现出来的线条有的重如崩石,有的轻如飞花,有的刚如凿铁,有的捷如闪电。它们的千姿百态、变化多姿,造就了率意洒脱,自然流畅,简古质朴,浑厚拙雅,野健豪放的书风。正如甘博先生所云:“这种苍莽书风,至魏晋时期,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流派远布大江南北,孳乳众多名家。并且,这种书风将为当今现代的书坛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机缘巧合,恰巧我所在的写作群里好几位战友都酷爱书画,近日还看到治兴班长开始读帖继而临摹《石鼓文》!想来书法艺术可以容纳多方,甚是敬佩!

此次翻阅古代医简图文,在这个忙碌的日子里,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且待后续继续整理与学习!

阅读原文,可参考《武威汉代书简》书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家庭保障计划那些事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