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测序技术原理及常用数据格式简介

分析技术部 美格科服
2018年04月18日 09:45

大家好,又回到了我们的生信入门专题,今天小编为各位整理了从一代到三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并介绍了生信常见的数据格式和格式转换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学有所得。


生信入门专题往期精彩:

1. Linux常用命令集

2. 生物信息学基本概念及常用数据库

第一代测序技术

1977年Sanger等发明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和Gilbert等发明的化学降解法。


Sanger测序原理

由于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得到片段大小不一致的DNA混合物,然后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和放射自显影后识别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

图片

特点:读长长(1000 bp),准确性高(99.999%),通量低。


第二代测序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的Sanger测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对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对一些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都需要费用更低、通量更高、速度更快的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应运而生。

代表有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技术和Life technologies(ABI)公司的SOLiD技术;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Torrent和Ion Proton技术等,经过不断的竞争,454、SOLiD 和Helicos平台不再开发新的仪器,Illumina平台最终成为市场主流,其方法为边合成边测序。


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SBS)

在Sanger等测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dNTP,当DNA聚合酶合成互补链时,每添加一种dNTP就会释放出不同的荧光,根据捕捉的荧光信号并经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得待测DNA的序列信息。


操作流程:

图片


1.DNA文库构建

将基因组DNA随机片段化,然后通过末端修复、磷酸化、加A等步骤修补成平末端,最后加上特定的接头(Adaptor),构建成DNA文库。


2.簇的生成——桥式PCR


图片

测序芯片实物图

(Flowcell :流动池,就是一张芯片,如Hiseq2500有2张flowcell,即一次运行的测序量;Lane:每张flowcell上通常都有多个通道,每个通道可以单独测不同的样品。)

Flowcel上面连有两种接头(P5、P7),当DNA经变性后流经Flowcell时,利用Flowcell上的接头与DNA两端的接头相互匹配。DNA进行桥式PCR扩增,从而将碱基信号放大。通过桥式PCR不断循环获得上百万条成簇分布的双链待测片段。

3.测序

4.数据产出


特点:通量高、时间短、读长短。


第三代测序技术

即单分子实时DNA测序。DNA测序时,不需要经过PCR扩增,实现了对每一条DNA分子的单独测序,凭借超长的读长和可直接检测表观修饰等特点使其成为市场的新宠。目前以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的SMRT技术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的纳米孔单分子技术为主流。


单分子测序技术原理

SMRT技术:

也采用边合成边测序方法,以SMRT芯片为测序载体,芯片上众多小孔中的DNA聚合酶和模板结合,4色荧光标记4种碱基(dATP,dTTP,dCTP,dGTP),在碱基配对阶段,加入不同碱基会发出不同的光,根据光的波长与峰值可判断进入的碱基类型。另外,若碱基存在修饰,则通过聚合酶的速度会减慢,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测序时间、两峰之间的距离来检测甲基化等碱基修饰情况。SMRT测序速度快(每秒约数个dNTP),但是,测序错误率也较高(达到15%,可通过多次测序进行有效的纠错)。

图片


特点:无需PCR扩增,读长长,无视GC含量的影响


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

纳米孔测序理论自1989年被提出以来,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终于从理论到商业化并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该技术的原理是当在膜两侧施加电压,分子马达驱动DNA分子通过纳米孔,导致电荷发生变化,每种碱基引起的电流变化是不同的,通过检测这些电流进而转化为对应的碱基序列。

图片


2017年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DNA sequencing at 40: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的综述文章(doi:10.1038/nature24286),用以纪念DNA测序四十周年,讲述了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下载阅读。



常用数据格式介绍


DNA序列表征

图片

A =腺嘌呤           

C =胞嘧啶            

G =鸟嘌呤             

T =胸腺嘧啶           

U =尿嘧啶

R = GA(嘌呤)        

Y = TC(嘧啶)    

K = GT(酮)    

M = AC(氨基)

S = GC

W = AT

B = GTC

D = GAT

H = ACT

V = GCA

N = AGCT(任何)

Fastq & Fasta

Fastq格式:一种基于文本的,保存生物序列(通常是核酸序列)和其测序质量信息的标准格式,一般都包含有4行。

第一行:由‘@’开始,后面跟着序列ID和可选的描述,序列ID是唯一的;

第二行:碱基序列;

第三行:由‘+’开始,后面是序列的描述信息;

第四行:第二行序列的质量评价(quality value)。

举例:

图片

@HISEQ:777:HCMCVBCX2:1:1101:4712:2186 1:N:0:TACTCCAG

HISEQ:仪器 ID

777:Run ID

HCMCVBCX2:FlowCell ID

1:The lane number

1101:流通池道内的tile号码

4712:瓦片中的集群的‘x'坐标

2186:瓦片中的集群的’y'坐标

1:成对的成员,1或2(配对结束或配对读取)

N:如果读取过滤,则为Y;否则为N

0:当没有控制位开启时为0,否则为偶数

TACTCCAG:索引序列


Fasta格式:

图片

1:以“>”为开头,fasta格式标志。

2:序列ID号,gi号,NCBI数据库的标识符,具有唯一性。

格式为:gi|gi号|来源标志|序列标志(接收号、名称等),若某项缺失可以留空,“|”保留。

3:序列描述。

4:碱基序列,序列中允许空格、换行、空行,一般一行60个。


Fastq文件→Fasta文件

Linux命令

法1:sed '/^@/!d;s//>/;N' your.fastq > your.fasta

法2:seqtk seq -A input.fastq  > output.fasta


FASTX-Toolkit

•一款用于处理Short-Reads FASTA/FASTQ文件的程序,里面包含了丰富的Fasta/Fastq文件格式转换、统计等命令。

http://hannonlab.cshl.edu/fastx_toolkit/


GenBank & EMBL

GenBank格式

以LOCUS和一些注释行开始。

序列的开头以“ORIGIN”标记,末尾以“//”标记。

图片

EMBL格式

以标识符行(ID)开头,后面跟着更多注释行。

序列的开头以“SQ”开头标记,序末尾以“//”标记。

图片


表 1   GenBank EMBL数据库格式的对比

图片


EMBL → Fasta格式转换(在线工具):

http://www.geneinfinity.org/sms/sms_embltofasta.html


另外给大家介绍一个常见测序文件格式解析的网站:

https://genome.ucsc.edu/FAQ/FAQformat.html#format1 

该网站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测序文件格式说明,想了解文件格式各行各列的含义直接找它即可!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进入。




文案|张家常

编辑|吴子环、姚晓韵




更多干货,就在——

美格基因生信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立即加入!

图片


技术热线:020-22119611-802

咨询邮箱:support@magigene.com

地址:广州国际生物岛螺旋四路7号402单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格科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