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从秦岭到秦城”,这个标题跟对联有啥关系

曾小云 曾联惠国学大课堂
2020年04月06日 13:13
前言
你的获得感,我的成就感。

近日在点校一古籍,读到高为阜的《题深陇梅花图》:

欲探深陇梅,不识深陇路。

怀想子云居,披图如对晤。

傍崖临水一挜挜,蓬壶十里玉为砂。

香扑春衫寒彻骨,况添白雪冷侵牙。

由“傍崖临水”,联想到我单位精准扶贫驻点镇山路的标语。于是决定把一篇旧文作为日更文。顺便向关注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的读者道歉,惭愧昨天没有日更。希望今后还是能够坚持日更,无论有什么事。

好的,下面是正文时间,敬请阅读。


有句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作为一个对联人,我想套用这句话强调:处处留心皆对联。这并不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是对联,尽管对联确实应用广泛。我想要说,生活中、社会上各种物象、事象、情境等等都可以为对联写作提供资源,给对联写作带来启示。只要你去留心、去思考,一定可以获得某种感悟。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江西省瑞金市瑞林镇梅江河边的山路上,竖立着几块交通提示牌。其中有两块文字差不多,读音完全相同,但有一字不同。一是“临崖傍水,谨慎驾驶”,一是“临涯傍水,谨慎驾驶”。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图片

图片


我认为两个都正确。但从信息增量角度来看,还是前者提供的内容更多些。为什么呢?

前者讲到崖(山)和水,提示司机同时要兼顾来自山上和水上的危险,而后者讲到的涯和水都是水,只提示司机注意来自水上的危险。如果司机因为看到的是“临涯傍水,谨慎驾驶”,所以只注意来自水上的危险而忽略了山上的危险,从而遭遇山上的石头或者其他危险,那他或许会埋怨竖立提示牌的部门没有写清楚。

由此我想到写对联。对联文字简短、容量有限,但又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怎么办?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尽量避免语意重复或近似,用专业术语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合掌和粘滞。尤其是在一些自对中要避免类似“临涯傍水”的表述,尽量增强对联的信息量。

衡峰挺秀,湘水钟灵,溯千古风流,至今忆陶侃挥鞭,毛公发轫;

街立秦朝,市繁清代,问一湾怀抱,何处看钢花照日,脂米积云。

此为窑湾景区入口大门牌楼联。拙联上联前两分句未定稿曾为“衡山毓秀”“湘水钟灵”。但觉得毓秀、钟灵意思过于接近,定稿为“衡峰挺秀”。挺秀,既有表现自然风景的意思,也有孕育杰出人物的意思。用来对“钟灵”,比“毓秀”更新鲜一些,也能传达更多的内涵。

山川素裹,草木银妆,看万里茫茫,涤垢涤尘清到眼;

小榭吟风,寒江钓雪,共一桥寂寂,无波无浪静于心。

此为某联友题雪景图联。上联的“素裹”“银妆”意思太过近似。如何体现变化并丰富内涵,我想到一个词,“严妆”。严妆,就是齐整打扮。“严”字生动地描绘出大雪之大、之多、之重,表现了草木之妖娆。

根据自对词语必须力避意近的原则,我们可以校对对联文字的正误。比如汤斌题无锡邹忠公浩祠联云:

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洙,下肩伊洛;

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决,晓行岭海,夜渡潇湘。

下联“晓行”一作“晚行”。有文章采用的是“晚行”的版本。但如果认真考察其自对,会发现此版本不可取。上联“上”“下”相对,是反对;下联一般也宜用反对。虽然我没有找到此联最初的出处,但我有十足的自信,作者肯定不可能用“晚”对“夜”这样意思相近的词相对,否则浪费文字。

江西省瑞金市某宾馆云石山包厢,为了体现云石山特色,圆桌中央放置了一座假山,有某名人“长征第一山”的题字。墙上有两幅山水画。东边一幅可以看出是瑞金本地名胜罗汉岩,西边一幅看不出是哪里。两幅画的材质都是景德镇瓷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包厢名字为云石山,但个人觉得这样布置不能很好地凸显其命名内涵。这两幅画完全可以选取云石山和长征出发地的题材。比如可以代之以画家宋文治的云石山画作,也可以用书法作品如毛主席《长征》、林伯渠《别梅坑》诗。当然如果是用本地画家的作品,最好用最能体现苏区特色的版画。这样,客人就会对云石山包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达到了更好的宣传效果。

由此我想到对联。对联如何集中笔墨用两行文字表达、凸显、强化一个主题?我想举几个例子。

米粉拉长延客梦,

豆花入口是乡愁。

这是一位学员安远客家小吃应征联。七言短联,上联写米粉,下联写豆花。是以什么为题呢?尽管米粉和豆花都是安远客家小吃的代表,但只写这两种且仅用十四字,显然不能把安远客家小吃写深、说透、写精,写得动人、馋人。怎么办?集中笔墨只写一种小吃。根据这个建议,作者写了两副,分别是米粉和豆花。经过一对一指导、多次修改,米粉联定稿如下:

翠滴浓汤,咂咂有声萦客梦;

脂流鲜粉,长长回味是乡愁。

总体看来,此联把客家米粉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更有情。这得益于作者集中笔力写一种最终此联获优秀奖。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从秦岭到秦城》。这个标题一下子抓住我的眼球,让我忍不住点击打开阅读。

在开头,文章解释了题目“从秦岭到秦城”的含义:

与赵正永被查不同,秦光荣是主动前去投案的。

西安云南虽然相隔千里,但两个曾经的省委书记,在落马问题上却惊人相似,皆因两个字:

秦岭。

赵正永被查,因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导火索就是秦岭违建别墅问题。

而秦光荣主动投案,同样也与秦岭有关,只不过这个秦岭,是他唯一的儿子。

谁也没有想到,两个一辈子都没交集的封疆大吏,临到最后,却携手走进了秦城。

原来,赵正永和秦光荣都是因为秦岭而被查,最终被送进秦城。

秦岭和秦城的关联,一般人恐怕难以想到,但敏感的作者却想到了。他以此作为公众号文章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看个究竟。最终此文成为十万加,标题功不可没。

“从秦岭到秦城”,对复辞手法极为敏感的我一看到这个标题,就想把它作为对联的分句。在对联写作进阶教程第六节  还在用词性和结构衡量对联的对仗吗?再不走出误区就晚了上,我讲过一个观点,对联是求生欲极强的标题党。为什么呢?引用其中的一段话:

对联是一种求生欲极强的文体。因为天生个子矮小,它不能成长为姚明,只好成长为潘长江。前面讲过,对联是视觉艺术。选择了写对联,你就得挖空心思吸引别人的眼球。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增加点击率,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对联只能被迫做标题党,希望置顶、飘红,占领头部、C位。否则,它将永远沉底,永无出头之日。而对联能够倚重的工具之一就是:对仗、对仗、对仗!

为了求生存求打赏,对联是怎样在对仗上下足功夫,打造亮点,是怎样通过对仗做一个端端正正而又不时出格的标题党呢?一般而言,对联打造对仗,有两种手法:一种是正统、常规的手法,一种是极端、出格的手法。看看下面两个运用复辞技巧的例子。

诞龙岁其犹龙乎。溯先生为儒为师为宦所曾经,龙泉千古,龙浦千古,龙冈尤千古;

修文风是谓文也。数昔者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文宣一人,文正一人,文成亦一人。

此为我题中国阳明文化园联。上下联“龙”“文”‘一人’“为”重复数次,复辞的手法极为突出,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和我们今人常说的“重要的话说三遍”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吸引眼球、吸引眼球。

古法继两千年,特端阳踩曲、重阳下沙,探秘思源来赤水;

酱香飘九万里,和七分月光、三分剑气,飞觞唾玉有青莲。

此为一学员茅台李白酒应征联。此联端阳、重阳、七分、三分之复辞和自对手法,都很突出。虽然没有吸引到评委的眼球,但这种手法是写对联的正道,值得鼓励。

一位今日头条作者在谈到写文章选题时说:“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角度,大概率是被别人写过的。”怎么办呢?他的答案是:把先想到的前两个角度都否定掉,挖掘并采用第三个角度。

在谈到如何确保文章的稀缺性时,头条的一篇文章也说到要避开“第一个选题”。文章说:

当你想要确定选题的时候,避开大脑中的“第一反应”。你第一反应想到的,往往别人也能想到,试着去找更精准的描述或者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作为你的选题。

由写头条文我想到写对联。写对联也是这样。你的立意、角度、用词等某一或某几方面,要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凸显与众不同的亮点。这就要求你在草稿上把最先想到的一个或两个备选项目无情地毙掉,另谋生路,另谋出路。第三个甚至第四个、第五个才可能是你的最优选项。

我常给学员做炼字练习:把古诗中的诗眼去掉,让学员填上一个最准确的词。学员们跃跃欲试。但结果极少有人能够想到原文的词语。多数人最先想到的词语都是常人最容易想到的。也就是上文头条作者讲到的第一、第二个角度。这两个选项肯定不是作者的最优选项。比如下面的四个炼字的例子。

先看第一个例子:

山□芙蓉常带雨,寺□松桂不知秋。

这里两个词语应该是什么呢?有学员认为是山顶、寺中,有学员认为是山掩、寺围,有学员认为是山怒、寺关,有学员认为是山静、寺寒。这些备选词,有方位词,有动词,有形容词,但都是常人容易想到的。都是第一、第二选项。作者的最终选项是:山削、寺藏。

与学员想到的词语相比,削、藏有什么更好呢?

削字,写出了山的陡峭险峻;藏字,写出了寺宇的幽深、与世隔绝,都用得非常形象生动。相比之下,学员想到的那些词明显逊色。

再看第二个例子:

一抹烟光□远树,十分山翠□晴川。

第一个,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连”,但作者用的是“粘”;第二个,也许你会想到“接”,但作者用的是“滴”。两个动词都炼得很形象生动。

再看第三个例子:

晚木声□洞庭野,晴天影□岳阳楼。

有声悠、影射的,有声空、影动的。作者的选项是:声酣、影抱。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拟人手法生动,“抱”尤为精警。

接下来看第四个例子。

在我的一副安远美食节征联参赛作品中,其中有个七言分句如下:

舌尖细□八珍味

第四个字是什么呢?我让学员猜猜。或许是知道其中有坑,他们没有想到“品”字,而是以下这些字:舔、悟、搅、点、转、想、逐、捣、会、咽等等。而我最终选定的字是:咂。

咂,好在哪里?

在字典里,咂作为动词有三种含义:吮吸,叮咬;象声词,发咔嗒声;品评,辨别好坏。其中,作为象声词解时,字典里专门解释是舌尖抵住上颚发出吸气音,表示称赞、羡慕、惊讶等。这正与对联表达的赞美之意切合。真是又准确又生动又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准确、生动、形象的词语,作者是怎么想到的呢?是凭空从作者脑海中蹦出来的吗?

答案是:十有八九,是从前人的诗句、联句中拿来的。

比如,前面讲到的“山削芙蓉常带雨”的“削”字,是拿来李白的。其《登庐山五老峰》有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作者铁定是看到这两句诗的。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阅读积累。当然,也有捷径可走。比如,你不知道在“山”和“芙蓉”之间选用什么动词为好,那么借助诗词搜索神器也可以找到最佳的方案。

如果你既没有平时的积累,也不知道怎么借助工具,那么,你在草稿中列出至少五个方案。把最先想到的几个选项删除,着重考虑靠后的选项。

瞿蜕园《论诗零拾:初学练习方法——换字》一文说过:

初学作诗不妨用古人成句试换一两个字,作为练习方法。

说的是作诗,作联也是一样的。换字,可以让对联作者体会到炼字的妙处。

1元 = 10微信豆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85%

1元 = 10微信豆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对联写作高效教程 · 目录
上一篇不知如何安排对联句式?这里解码了七七七句式的四种模型,供你选用对标下一篇这位对联大咖为二十四桥景点直播带货,有没有翻车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曾联惠国学大课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