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粥左罗的好奇心 ,作者粥左罗
每一篇都经得起时间考验,硬核好读的成长干货。
粥左罗的第 426 期分享
作者 l 粥左罗
来源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shoujirym8754)
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没有大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掉以轻心,但确实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不少省份已经陆续解除一级响应,各地开始积极推进复工搞经济。
那么我们可以提前讨论:
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什么?
不管你想做什么,不少商家和媒体已经开始合力鼓吹“报复性消费”了。
什么是报复性消费?
“别再说疫情后报复性消费了
我已经被疫情前的过度消费报复了”
微博上有个投票:
疫情过后,你会报复性消费么?
我算了下各选项占比,选择会的人大概占比:15.4%。
你能看出什么?
大概遵循二八定律啊!
有钱人当然可以报复性消费啊,实际上别说疫情过后,疫情期间,我在朋友圈都看到有些有钱的朋友憋不住了,直接买票去国外旅行了,我们在家抗疫,有钱人也没耽误花钱。
钱赚了就是为了花的,就是为了提高消费档次和生活水平的,没错对吧。
但别跟风啊,你是那20%的有钱人么?
这几天看到一个创业的朋友写文章说,疫情之后,人们会有个重大心理变化,就是大部分人会选择“及时行乐”,他已经计划好疫情结束后的一个旅行项目了。
当你想给“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狠狠的投一票时:
问问自己的钱包愿不愿意投票。
再问问自己:房子买了没?
前几天,恒大房子打七五折上热搜。
03
即使没有疫情
我也建议你养成存钱的习惯
存钱,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
01 毕业6年,我的很多底气,都来自存款
我2014年大学毕业,从打工到创业,这六年一直发展顺利。我聊过很多学习心得,工作心得,成长方法,选择策略,但除了这些,还有一点很重要:
我喜欢存钱。
存钱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往往表现没那么直接,所以大家不太注意。
我在北京读完大学,继续北漂。
大四下半学期我就开始存钱,不是靠省生活费,而是当时找到了赚钱方法,摆地摊,买过明信片、杯子、文具、饰品等,在学校和南锣鼓巷都摆,毕业后我大概存了三万多。
有三万多块钱,但我当时住的是680元的地下室,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在北京混下去特别难,必须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即使手里有三万多,我也从来不乱花,我就当那三万多不存在,全都存在一个平时不用的银行卡里,放在衣柜里。
这点钱也能给我底气,一是长期战斗的备用资源,二是可以抵御随时出现的不确定状况。
存款是如何影响我的职业发展的?
我第一份正式工作,是2015年8月的一份新媒体工作,之前的那一年我就摆地摊、做服务员、滑板、养鱼以及其他很多尝试。
我有个特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我会坚决排除那些我不想做的工作。有存款,给了我足够的底气去拒绝我所有不喜欢的工作,我宁愿闲着,宁愿处于不停的尝试状态,这样我才在2015年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
2015年开始第一份正经工作几个月后,我赚得多了,又开始疯狂存钱。我一个月能赚两万,但我住的是1500元/月的房子,我的衣服都是小几百的,几乎不买千元以上的衣服,也很少吃人均一两百的餐,一个月能存下一万多。2016年中后,我开始有副业收入。
2017年春节时,我就存下了大概接近三十万,那时候我才毕业两年半。
这个对我的职业发展影响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上做了1.5年想换第二份工作时,我最看中的不再是钱,而是成长、发展、未来。
这就是手里有存款的底气,不差那点钱。
2018年春节,我辞掉了第二份工作。
我准备做自己的公众号,开启内容创业。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这个号可能要做很久才能变现,甚至做一年都可能做不起来,但我没有特别怕。我的底气在于,我手里的钱够我花一年的,即使2018年我一分钱不赚,也没关系,我承受得起。
于是,我走到了今天。
手有余钱,心里不慌,你的每一步都可以走得比别人更稳,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可以不受制于钱。
02 没有存款,你会处处受制于钱
没有存款会怎样?
有些朋友因为北上广的房租一直上涨,搞得自己特别狼狈,只能一直往郊区搬,甚至有些直接放弃在北上广的工作。
有些人因为突然想学个技能,但手里一直没有余钱,就得临时开始攒钱,耽误自己的学习。我们之前办培训班,一万块的学费,有些同学就是东拼西凑借来的,挺不容易。这是能借到,若借不到呢?可能你就不能来进修了。
有的人的工资吃吃喝喝买衣服,每个月花得挺干净,于是在学习上舍不得投资自己。买个课,参加个训练营,都反复纠结。我从2016年,想买啥课就买啥课,我知道一定会买到烂课,但我认为我不能错过好课,或者说,我算得很明白,几百元买个课,其中有几节听了很有启发,我就觉得值了。
有些人手里没存款,就一直想换工作又不敢换,既是换工作,也不敢给自己太多的空档期认认真真的找工作。我之前面试一个编辑,聊到工资,他就非常在意底薪上一两千的差价,如果你有存款有底气,其实你不会那么看中,你会更在意长期价值。
手里没存款,心里没底气,你会错过很多机会。
我在第一部分讲了我创立这个号的经历。其实身处这个行业,我认识很多有才华的写手,其中也有一个去尝试自己做号的,没做起来,还真就是因为他存款。
我之前认识个朋友,创业做自媒体,突然断了收入,不仅如此,还要往里倒贴钱。他存款不多,就觉得很恐怖,感觉一个月一个月的好长好长。他说,明明自己才做了两个月,明明才刚开始,就会觉得:啊,没希望啊,做不起来啊...
然后就撑不住,灰溜溜又赶紧找份工作去继续打工了。
有钱的时候,你不觉得它很重要,没钱的时候,你发现做什么都被它限制。
你在很多关键时刻,会因为没存款错失机会。
03 全社会都在鼓吹高消费,但别人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
2018年8月,央行数据显示: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还款的总额达到了756.67亿元。2010年的时候,这个数据仅为76.86亿元,8年翻了10倍。
一位博主做了一个关于90后月薪和存款的调查,统计显示:4万多人的评论点赞中,70%的人都有分期负债;20%的年轻人,虽无负债,但也没有存下什么钱;只有10%的年轻人,每个月有固定存款。
全社会都在鼓励高消费。
名人在鼓励:
罗永浩一直是我尊重和学习的对象,但有一个观点,我不认同。他说:年轻人不要存钱,每一分钱都花干净,你将来一定能赚大钱。
刘强东曾经对招的管培生说:我给你们开的年薪要全部花掉,用来买书或者参加各种外部培训班,绝对不允许你们存一分,也不允许你们寄给家里。
任正非在内部邮件中说:年青人不要存钱,要存本事不存钱,存人脉不存钱,没有人脉能做成啥呢?
还有很多大佬说过这样的话,我明白,他们本意是好的,希望大家把更多的钱投入学习、社交等。
道理是对的,我也鼓励大家花钱投资自己,但一定是按比例的投资,不要为了花钱而花钱。很多关键时刻,你用钱的时候,自己手里有是最好的。
媒体在鼓吹:
很多媒体,也不是坏,可能就是觉得迎合年轻人的喜好,阅读量会很高,所以会写很多下面的文章:
《别在该买买买的年纪谈省钱》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留着有什么用》
《不给你买iPhonex的男人,不配说爱你》
《女人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广告在利诱,商家在洗脑
广告靠什么给你洗脑?一是制造麻烦,二是制造向往,不论是解决麻烦,还是抵达向往,你掏钱就可以。
商家肯定会在疫情过去鼓吹报复性消费,因为2个月没业绩了,不得冲一冲第一季度么?
全社会都在鼓励高消费,但谁会对你的人生负责呢?
04 不管收入多少,你都要养成存钱的习惯
推荐阅读:
END
如无必要,不作更新
如有更新,必值得看
觉得文章好,转发是对我最大鼓励
强行比心
做一个永远让你有所期待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