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那些被六朝人所痴迷的“小丸子”...

银玲 家庭保障计划那些事儿
2018年09月12日 13:29
Museum'S Day
我常常跟朋友说,如果去南京,千万不要错过南京博物院,那里特别好玩,写过《一周逛一馆之南京博物院》,还特意提醒大家不要和南京博物馆搞混了,哈哈,可没想到这次这些“小丸子”是来自名头不大的南京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可爱的“小丸子”

看到图中这些红色,如此鲜艳的“小丸子”,你能想到六朝人对此为何如此痴迷吗?
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地下库房里,有一个锦盒天天有人专门照看。
而锦盒里所收藏的“宝贝”是从出土至今,从来没有对外展出过。上图的“小丸子”只是复制品而已。
这批藏在锦盒里的“小丸子”只有米粒大小、通体红艳,圆乎乎的。

它们就是传说中的道教“不老仙丹”,距今约1600年了!

所以,如果打开锦盒让观众观看,搞不好它们没几天就化为灰烬了~

图片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开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关专家拿了其中三粒,对它们进行了化验。
化验显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为13.0%,汞的含量为60.9%,另有约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为何物。
不过可以确认无疑的是,他们是东晋时期非常流行的“长生不老药”!
东晋时期,王羲之大家族,高崧大家族,还有皇帝也在吃......

图片
中医六艺之“药”

提到医,很多人就会想起药。
提到药,很多人就说“是药三分毒”。
而这些“长生不老药小丸子”服用过多,就是会中毒的!

我个人比较推崇于非药物疗法,对于药物的归经以及如何用药等完全不会辩证,不敢妄加揣测。其实在之前写过的其他五艺(砭、灸、导引、按跷、针),有些疾病,不吃药,只要改变饮食习惯,就能达到比药还要好的效果。

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特别是古代道家修证者在对人体生命本身有了足够的认识后,就把所有能够对身体病症产生作用的各种各样的药物进行了分类,他们把所有的“药”分为“三品九等”,
上品三药“神气精”,那是人身所固有的“三宝”;
中品三药“丹法咒”,那是属于道医或“巫医”施治的范围;
下品三药“芝金草”,就是属于世医施治的范畴了.

图片
是药真的就三分毒吗?

前段时间读了艾宁老师的《问中医几度秋凉》,感慨之余得到了很多共鸣,其中有一个章节提到《是药三分毒不适用中药》就特别能引人思考,她在书中明确反对是药三分毒的说法:

现在好多人认识中药的误区就是想像西医那样,把中药功效固定,把看成分变成多此一举。
如果"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成立,那治病就是三分害了。比如砒霜,对于普通的健康人来说吃了有可能致命,可是用来治病时,用的人不仅不会死,反倒会起死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说砒霜是毒药,也是有前提的.

食物,肯定没毒?

比如每次我喝绿茶就胃不舒服,严重时就是胃痛,很怕吃冷饮,吃多了寒凉的木耳或者黄瓜就容易咳嗽,在别人看来,我把一些食品当成有害之物。的确是这样,吃得不合适,就如作者所说:

别说药,就是食品也有毒,从这个意义上讲,凡事入口的东西,皆有利弊之说。

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入口的东西,安全性确实高一些。当然,凡是都得看情况,病情严重还是需要求助专业医师,吃药治疗,而食补相对于药补要来得好些,中医思维里的“不一定”得常常牢记于心。

图片
识药识草神器?

老爸最近给我打电话,说想装一个软件,一打开,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知道这个植物是什么,有什么功效。我问他这个软件叫什么名字,他也不记得,只是说一位朋友给他推荐的,我自己到网上去给他搜索出排名不错的形色APP(识花神奇)号称一秒可以知道植物名字,其实这个软件目前支持4000种植物,也是大拿科技&《 中国自然标本馆》一起合作而来。
我劝说老爸不能只是记住这些植物的功效来乱配药,凡是还是需要中医思维去辩证,无奈父母那一辈都喜欢用中草药来解决病痛,这与广东盛行凉茶这个大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
试用过该软件,感觉还不错,识别率80%左右,至少老爸和朋友平时到山里找草药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判断的辅助工具。而平时我们出门赏花踏青时,也不至于面对开得灿烂的花儿总叫不出名字的尴尬,可如何用药,确实得走一段较长的修行之路。

于老爸,还是我,还是先稳稳打基础吧!

图片

现在路边的朱槿花,可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摘下来就往嘴里吸了......

希望朋友们平日里预防为主,辩证吃药~也欢迎多了解非药物疗法,一起探讨,哈~

阅读原文,推荐喜马拉雅听《问中医几度秋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家庭保障计划那些事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