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残忍但受益终生的工作选择方式 #惊云

惊云martin 惊云小屋
2020年09月15日 12:30


如果让每一个人再从头活一次,每一个人都能活成伟人。



上周忘记更新了,这周补一篇文章,聊一点更残忍更极端的事儿:你只有按照你最不堪的样子去选工作,真到了那个岁数,你才不会后悔


觉得这听起来很厚黑,但是应该会让很多还没毕业或者工作几年内还有可变性的朋友受益终生。





我不只一次的听到有网友问我,到底是选国企还是外企,到底是选体制内还是互联网,到底是选研究院还是电力集团,到底是当医生还是去创新药研发公司。


当代人是孤独的一代,自私的一代,也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境地里,很难产生反向思维思考的逻辑。所以大部分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第一直觉是:


这份工作对我有什么价值?


我能在这份工作里获得多少成就感?


这工作对我的理想到底有多少帮助


全是我我我。



但其实应该反过来思考:


我做这份工作能给别人带来多少帮助?


我的成就感应该建立在自我感受上还是资源交换上?个人和集体主义的差别




为什么不能从自身出发思考?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基本是五年一变五年一变,你按照当下你自己的感受去选择工作,很容易陷入认知陷阱里,就像刚毕业时候选择外企,到了30岁都开始往国内公司里跳。


只有宝洁和联合利华往阿里腾讯跳的,从没见过阿里腾讯的往外企跳的。


只有辉瑞拜耳往医院和国企里跳的,没见过几个往出跳的。


因为人只要不傻,大概率上你就会按照常规人的认知提升路径来走。


网上那些性格测试,只能做个引导来看战术层面的分析,指导不了战略。


网上那些什么拷问自我,深夜拿一张白纸写下100条自己最想做的事儿之类的鸡汤,你看看也就罢了,认知水平不到位,你写一千条,五年后还是会被颠覆。



那为什么又要去思考能给其他人提供什么?


因为任何工作都是社会行为,没有一个人能做完的,你都要融入社会行为中。


你做财务你要和审计,和其他财务模块,和业务配合,和领导汇报;


你做供应链,你左手要对接生产部门盯紧供货和质量,右手要对接销售部门看预算和订单;


你做投行,左手找客户上市企业和发债需求的企业,右手对接能承接资源的大金主;


你做老师,上要对接学校的教务,中要对接各路家长的私下联络,下要对接一群三观尚未形成的孩子。


工作做久了,自然会明白一点:


工作带来的价值在于交换,而不在于你自己的工作本身


而你的价值感,是来自于交换过程中,工作本身带不来任何价值。


教育育人的价值感来自于与家长和学生的交换,而不是书本的内容本身。


财务带来的价值感来自于和领导梳理企业的整体情况,而不是做账本身。


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参与工作,工作的背后都是人和人,资源和资源之间的交换,你只能从这种交互中获得价值,而不是从你单一个个体中获得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思考能给其他人提供什么的原因,这才是你未来价值感,财富,长远发展,资源积累的四维合一的工作选择方式。





一个比较残忍但很实用的方式是:在当下你还单纯的时候,去把自己想的功利到极致,按照这种极致的状态,去思考哪个工作的价值感最大,上限最高。


什么意思?


一个老师做到极致,能提供什么?好学区的入学名额,其他家长的资源对接,以后自己学生成长起来之后的资源对接,学生开小灶,高中大学专业选择,小孩子的性格判定和照顾,等等。如果一个老师功利到极致,这些就是它能给别人提供的最大价值。


一个体制内做到极致,能提供什么?所在片区的所有其他体制内的资源对接,自己所在的部门的超过正常人的特权赋予,所在城市的密集的体制内关系网,甚至是能提供更早的能够领先其他人的消息(想想为什么上个月很多成都人就开始卖房了,然后这个月才出变5政策),还有更多更多商官交易。



按照这种残忍的方式去思考,自然会知道自己到底能为别人提供什么。


当然,绝大部分人做这些工作,也不会做的这么极端,但是当人随着一个又一个五年的过去,见过了太多玩法,见过了太多狗咬吕洞宾的烂人,见过太多无赖之后,你虽然到不了100,但也绝对不可能是0了,你会慢慢朝着100前进,最终根据你的经历和底子认知,停在0100之间的某个程度上。



很多时候,见一个新的人,用

我能给你提供什么,我想获得什么,我期待你能给我提供什么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本上最终获得价值的才是你自己。


一旦你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很多工作选择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我很久之前在微博说过,和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比起来,什么那些觉得自己特厉害的互联网总监(特别是产品)根本没任何价值。我愿意倾其所有尊重来换取三甲医院医生的关系。


因为三甲医院医生功利到极致的话,能给我提供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甚至是所有0000前面的那个1。一个床位,一个救命的建议,一个异地医保转移,一个不用早起的号,甚至是一个同样复杂的三甲医院医生的关系网。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医院的科室主任都可以进入政治圈层的原因。


产品总监能给我提供啥?可能连便宜的产品资源位都提供不了还得和运营总监掰扯,最多提供个实习机会?



所以我总说,我特别瞧不起那些在企业里打工当个小领导还各种用权力关系欺负下属(特别是女下属)的人,因为他们也就这点权力了。



所以最顶级的聪明产品总监,经常出来创业,因为随着时间推移,认知提升,聪明人自然更快会走上这条我能给其他人提供什么的思考逻辑上,自然不会再满足于上限很低的岗位。而一旦创业后,玩法变了快,能提供的东西就变多了。


你一定会变的更成熟,也一定会慢慢从自我转向交互,更会随着认知逐渐提升而调整道路,但对很多人来说,犯错的成本会大到横跨一到两代人。从这一点来说,早点实习,早点找到自己亲戚圈儿里最厉害的那个人多聊天,早点找一个比自己多5年以上的学长学姐聊聊天,早点找到人生的贵人,早点再职场初期还有变化余地的时候多探索,绝对是好事儿。





关于工资


上面这一套逻辑最终都落到到底赚多少钱上,毕竟太理论化,大部分人毕业后是要自己养活自己的,甚至很多基础不好的孩子还要补贴家用。


那说的实际一点,我觉得还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果真的是需要照顾家庭很需要钱的家庭情况,那我觉得先选择工资高的无可厚非,比如顶级聪明的北邮出来的农村孩子,去做互联网技术没有任何问题,先补充底子,让自己过的有尊严。 


但北京本地有车有房的孩子出来做互联网技术,完全就是得不偿失。


社会都是守恒的,哪怕算上时代红利,钱也是必然和代价挂钩的,前期赚钱越多的,必然是因为权力少(或者权力的成长性少),我亲眼见过某个互联网大VP和搞政府关系部门的VP在一次酒局上,因为GXB的某个小主任没来,菜都没敢动一筷子。





互联网工资高,因为加班多,产出多,时代红利大。


投行工资高,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你能给我提供什么?


好像也说不出什么来。


但是大家普遍觉得互联网公司里价值感特高。那是因为最顶层用交互换来的。是一种间接的交互。于是一种中国8亿人都在和我交互,我的价值感好大的错觉就会浮现出来,但其实这种价值感是属于最顶层,每年要给其他地儿输送你不知道多少个0的财富的顶层,而并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价值感。


所以在大公司,一定要脱离平台去看价值,去看我能给别人提供什么,不然有朝一日35岁公司下坡路,你什么也剩不下。


有多少人能保证脱离了间接的交互后,还能在思考我能给别人提供什么的时候写出超过一百个字的?恐怕很多人一个字儿也写不出来。



如果真的因为工资问题必须在某个圈,那么就尽量进入所在圈子的上限最高的地儿。


你能给我提供什么?


我做过5年地推和管理,我知道当地所有大商户的采购部门联系,我知道怎么给分销商返点,怎么压货,我能找到最便宜的合作模式,能找到最便宜的流量


我做了5年市场分析,我知道所在行业的发展逻辑,知道不同品牌的真实市场占有率,知道下一年的预测


恐怕前者更容易获得更多人的交互。更多交互就意味着更多价值,更多价值就意味着更多财富和其他东西。



永远记住一点,价值不是自己心里想的,而是通过交互获得的。想通过交互来获得,那就先思考我能给别人提供什么,再思考我想要什么样子的交互来获得价值。财富包含于价值里。


人越大,越会理解这一点。







关于喜欢,理想主义,不做哪个行业就会死:


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就是,在中国的这个阶段,这个环境中,理想主义其实挺痛苦的,内卷化社会里,大部分没有资源的人不配选自己想做的工作,要怨就只能去怨你父母没给你积累资源吧。没有足够的资源壁垒,你什么也没法给别人提供,别人自然没法和你产生任何交互。


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正因为没有资源积累,才更要及时趁早的在年轻尚有机遇和变化的时候,挑一条未来功利上限最高、能满足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的道路,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转化为你的资源,然后经过不断的交互,成为你下一代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的资本。


就和你现在看当年不买房一直租房的你父母一样。视角转换一下。



认知是怎么一点一点起来的?你会经历什么?


我举个例子,环保行业,我知道关注我的有很多环境工程、城市规划的孩子,我知道的清北的就好多个。环保行业其实算是交互最提前的行业。同样俩孩子一个在环保局,一个在其他局,可能前者很快就会因为经历的事情发生认知改变。


很多企业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上市公司想要扩大规模就必须绑定政府。这是一只手。


很多环保企业其实不用付出太多的成本就可以治理好环境,但必须要保证环保预算充足,这是一只手。


甚至很多环境想治理好非常非常容易,但是就不能那么快的治理好,治理好了,环保部门吃什么?


在这种地方呆一呆,其实很快一个人就会能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你再去看那些在这些环保企业里当一线工人打工的,看他们环保理想,你会觉得特别,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凉。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阶段,除非父母的资源可以延续很久,很稳固,让你可以快乐一辈子。否则,迟早要走入大部分人的常规路径里:慢慢发现自己是一个傻逼的过程,慢慢发现世界上傻逼更多的过程。


交互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的价值来自哪里,也才会更知道当下的道路要不要调整,该如何调整。


所以不要去看在你行业里靠小聪明来赚钱和升职加薪的人,而要去看你行业里那些顶级聪明经历又多的人靠着大智慧最终做了什么,去了哪里,这会让你受益终生。




就像马克思哲学说过的,别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要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见的越多好心没好报的事,随着年龄增长,站的山峰越高再往下看,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理解,对于自我价值的来源,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想到残忍的功利极致,把未来buff打足,再去低头工作,这样的方式往往最残忍,但是对绝大多数一没资源二没积累的人来说,却是最高效最不后悔的方式。


其实,任何能够让你脱离平凡人的东西,


往往也都是残忍的。这就是人生。







个人微信号限时开放加好友中,搜“jingyun145145”添加惊云的个人微信,请注明城市和工作或学校。


右下角点下在看,感恩大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们的在看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惊云小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