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这种写诗切人切地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对联

曾小云 曾联惠国学大课堂
2020年03月13日 15:32
前言
身若潜龙藏海底,魂随归雁到衡阳。

今天是周五,下午从乡下回来。晚上和家人在一起玩。

收到女神节买的一堆书,有关于学习、阅读的,关于理性思维的,还有一本中医书。

把书晒到朋友圈,一位学员说:曾老师,世上有读不完的书,建议你劳逸结合,感觉你一天太累了。身体才是本钱。”

图片

学员提醒得很对,健康是最重要的。不过,如果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高效利用时间,高效学习,高效阅读,高效思考,那么在其他人看来很累的事情,可能自己不会感觉到太累。而我买这些书,目的之一就是做到人生中的高效两个字。

早上5点多就醒来了,准备朝闻联道直播节目,讲了一副获奖集句联,依然没有稿子。不过,与前两天不同,这次我讲之前特地在纸上列了几条,讲得可能更有条理性。感觉还是讲透了,有时间再把这几天的直播音频整理成文字。这个节目受到联友和学员的欢迎。一位联友在群里说:“非常希望曾老师能坚持下去。”这给了我鼓励和信心。

图片

昨晚把中普陀寺征联投出去了。今天上午,终于写完了衡南景点征稿。我写的是一首七律,选的题目是谭子山杨湖烈士陵园。好吧,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是怎么构思的。虽然写的是诗,但和写对联的原理是一样的。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衡南县谭子山杨湖烈士陵园以下信息:

谭子山杨湖烈士陵园安葬的是四位衡阳籍烈士:段沄、段復、段徽楷、谢小球。他们既是郎舅关系,又是战友,都有国民党少将以上军衔。为了祖国统一,他们先后加入中共隐蔽战线,后因叛徒出卖,惨遭台湾国民党当局杀害。在烈士牺牲之后的30多年里,家乡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的生死,直到上世界80年代才得知。2008年,四人的骨灰从台湾回到故乡,并安葬于归园,即杨湖烈士陵园。

写诗,我一般都是先想出一句联语,然后敷衍成篇。这首诗也是如此。四位烈士的事迹,最让我感动的是,烈士牺牲之后他们在大陆的亲人竟然都不知道,直到30多年后才得知四人已不在人世,之后才把烈士的骨灰迁移到故乡衡阳。

写对联有切人切地的要求,写诗也有这个要求。如何在诗中切人切地,我想到了烈士的故乡衡阳。如何切衡阳这个地方?熟悉诗词的我,最先想到一类动物,那就是雁。雁,就是衡阳最显著的标签之一。

在我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延伸阅读:武汉特有的动物标签,你的对联用到了几个 】中,我讲过武汉的标签,最显著的一个标签也是动物,是黄鹤。其实,如果我们有心搜集整理,会发现有很多城市的标签都是动物,比如广州之于羊、武威之于马。这些动物,构成对联、诗词写作基本的材料。自然,要体现衡阳的地域特征,雁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

那么,怎样来组成句子呢?是自己凭空从头脑中蹦出一句来完事吗?先别着急,可能蹦出来的词语、句子是不地道、正宗的。

那怎样才能确保地道、正宗呢?

现在就要用到一个思维方式,那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借用前人(当然还有时人)的创作成果。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无论是研究还是创作,无论是未入门还是已入门,借鉴都是取得成果的不二法门。正是一代一代人对前人的借鉴和传承,才促使科学和艺术的进步。

现在,问题来了,以前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的情况?某个衡阳籍(或放宽至湖南籍)的人在台湾去世,其亲友的挽联中是如何将衡阳和雁组成句子的呢?如果有,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其思路来写四位烈士。

还真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挽联。借助诗词搜索工具,我查到湖北籍台湾对联大家成惕轩挽杜元载校长的联:

树人从政,并见修能,记播越相逢,曾听啼鹃当蜀道;

望岳怀乡,竟成遗恨,知精灵不昧,定随归雁到衡阳。

根据娄希安先生的笺注可知:杜元载生于湖南省溆浦县,著名法学家、教育家,1949年携家眷去台湾。杜元载不是衡阳籍人,但这并不妨碍挽联的作者用衡阳来指代湖南、指代故乡。不是衡阳籍的尚且可以这样写,那是衡阳籍的更可以光明正大地写。“定随归雁到衡阳”,太切四烈士了。我已经决定要放心大胆地把这个句子用到诗里了。

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成惕轩先生是否会说我是抄袭他。不过,我发现,像“定随归雁到衡阳”这样的思路、这样的表述,其实并非他的原创。看看在他之前的四副挽联:

挽谭鑫振联(清·待考)

去年胪唱正今朝,开残阆院名花,空回首玉堂天上;

半月湖山成一梦,望断衡阳归雁,最伤心锦字机中。

挽彭玉麟联(清·陶桄)

九陛鉴长城,想当年羽檄纷驰,规复江淮,廓清岛屿,积劳因蹇遘沉疴,频荷温纶垂慰,还期静摄能痊,讵尽瘁三朝,甫遂抽簪,神骑箕尾归天上;

万流思砥柱,引昔岁丝萝结契,尊开北海,景赏曲园,暂会竟伤成永诀,明知国史铭勋,原有大名不朽,奈缔交廿载,难禁执绋,心随鸿雁到衡阳

挽谭延闿(近现代·吴佩孚)

蜀道艰难,巫峡啼猿数行泪;

长沙痛哭,衡阳归雁几封书

挽袁海观联(近现代·张謇)

政随官好,谤与名俱,岭海坠鸢终所历;

境以世迁,人同春去,衡阳归雁有余哀

以上四联所挽的人物,谭鑫振、彭玉麟都是湖南衡山籍人,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袁海观也是湖南人。在以上挽联中,为了切人切地,作者不避抄袭的嫌疑,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衡阳和雁这两个词语。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我要反问你:为了切题,为什么不可以、不应该这样呢?

根据这个思路,我想出了一句:

魂随归雁到衡阳

这句诗,写的正是四烈士牺牲四十多年后骨灰回乡的事实。是一句非常地道、正宗的诗句。当然,如果作为联语,也是一样地道,一样正宗。

由这句,我想到隐蔽战线的特点,想到“龙潭三杰”的说法,于是又想出了出句:

身若潜龙藏海底

这样,就想出来一联诗句,我把它作为颈联:

身若潜龙藏海底,魂随归雁到衡阳。

对律诗来说,想好了中间两联,基本上成功了一半。想要知道这首诗颔联是怎样的,整首诗是怎样的,接着往下看。当然,如果不想看也行。以上所讲的内容,可以给大家写诗、写联切人切地提供很好的思路和借鉴。只要碰到相同或类似的情况,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去构思、去创作,无论是对联,还是诗歌。

1元 = 10微信豆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94%

1元 = 10微信豆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对联写作小白教程 · 目录
上一篇嵌名联怎么写?看看这副李兰娟院士嵌名联下一篇武汉解封,让我们记住胜利,也记住牺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曾联惠国学大课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