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天然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时刻。所以每年的国庆档,爱国题材也是热门档。今年的《夺冠》预热,早已先声夺人。
作为一个小学生家长,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是为了让娃收心,节后好好上学
)所以,7号下午,组织了三只小的,一起赏大片。
《夺冠》很燃!中国女排很帅!这一点,毋庸置疑。是必须,也是看点。
《夺冠》更大的看点,除了是巩女王主演,还有10位女排队员的本色主演——没错!就是自己演自己!郎平年轻时的角色,由她亲生女儿白浪扮演,担任教练阶段,是巩俐。
中国女排已然成为了中国精神的象征,勇敢,坚强,努力,拼搏,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也是我们最希望传给子孙后代的“中国魂”。
《夺冠》让中国女排精神被真切的“看见”。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我们只懂中国女排很强、很厉害,但是我们很少去认真的去了解她们的故事,她们的付出,尤其是80后出生的几代人,我们并不了解80年代的第一次夺冠,是多么的激动人心——顶着“东亚病夫”的耻辱,除了乒乓,没有一样体育运动拿得出手,国力不强,发展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太需要一次胜利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
想起剧中郎平的那句话: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将一次比赛的输赢看得那么重?郎平答: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唯一的价值。
80年代及以前,因为我们落后、弱小,很少有机会参加国际赛事,拿到比赛资格,可以说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珍惜每一次比赛,拼了命的想拿到奖杯,想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在赛场响起。只有当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体育强了,我们的内心才能变强,我们才能放下包袱,真正做到云淡风轻,享受体育。
所以,老一代的女排队员,心中没有自己,都是在为国家荣誉而战,她们一年365天无休,日复一日的进行着残酷的训练,没有别人高大,没有别人力量大,没有别人跳得高,那就炼!通过千万上亿次的训练,让每一个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成为下意识反应。那场面,真是看得人心疼。
事后采访了陆小雨,如我所愿,她看到了我希望她看到的东西:中国女排很刻苦,为了国家荣誉,努力拼搏,在经历挫折、差点被淘汰时,奋起拼搏,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夺得冠军!
而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除了女排运动员的吃苦耐劳,还有郎平的战略眼光和智慧。我觉得,《夺冠》对郎平的展现,前一段(运动员阶段),展现的主要是“铁榔头”的“猛”——对自己狠,18岁前就加入了国家队,为了能正式入队参加训练,每日加班加点,练到“脖子以下没有一块骨头是好的”,可以说,是拿命在拼;而后一段(担任女排国家队主教练阶段),则主要拼的是智慧。
08年北京奥运会上,陈忠和(黄渤饰演)带领的中国女排与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狭路相逢,中国女排惜败,最后夺得铜牌,后续五年中国女排连续遭遇运动员青黄不接、实力不断下降,之后,高层领导对女排失去信心,决定走保守路线。临危受命的郎平,大胆改革:采用大国家队模式(广泛挑选运动员,每个岗位多倍备份,所有人都是全能型)、寻找真正热爱排球的运动员、引进外国教练,建立教练团队。虽然大家都很不适应郎平的大手笔,但幸运的是,出于对“郎平品牌”的认可,高层选择了全力支持。
之后,郎平在自己的改革之路上,“一意孤行”,不断试错,可以说,一直在挑战着所有人的底线。在大家都快绝望、她自己也几乎动摇的时候,2016年里约奥运上,女排接连失利,淘汰赛最后一场,还遇上了冠军队——巴西队,在所有人都预计这是中国女排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郎平一番谈话,让姑娘们放下包袱,豁出去打,最后女排出现惊天逆袭,一路开挂,直至摘下桂冠,震惊世界!
里约奥运那场球,是真正的高潮,现场燃点不断,给人感觉像是两位名将带领千军万马贴身肉搏。战况瞬息万变,队员的发挥、气势、站位、攻击、防守角度,都考验着教练的智慧,教练需要随时做出应对。这场比赛,也终于充分的展现了郎平的改革成果:人人都是主攻手,可以根据对手情况随时变换队形,随时改变队员的站位,在主攻负伤的情况下,拿出压箱的运动员——惠若琪(因为她球打得最好,所以很少让她参加大赛,为的是不让对手掌握她的特点),惠若琪的出现,瞬间破坏了巴西队的队形,让比赛画风突变,中国队成功逆袭。
郎平带领中国女排获得成功,除了“拼”,更多的是她的大胆改革,对国家队的重新塑造,所有人轮流上场,每个位置都预备四五个人,人人都是主攻手;利用新技术收集大数据,知己知彼;个人魅力和品牌优势;作为女教练,她有着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打造了一支团结、强大的团队。
由此,我想到曾经听到的一些关于国足的观点:有人认为国足羸弱,就是运动员不够努力,没有人家的拼劲。还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让一帮死刑犯去踢国足,赢了就可以无罪释放,我不信赢不了.......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体育运动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爱拼就能赢”。很多已经成为了需要童子功才能做到优秀的项目,比如足球,需要从儿童阶段就开始训练、选拔,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根据每个球员的身高、体重、力量特点设计姿势、角度,选出最佳进攻、防守策略,然后日复一日的训练,成为肌肉记忆;团队项目对团队的配合要求也非常高,根本不是个人努力就能赢的。
我觉得,通过《夺冠》,郎平更想告诉我们的,是新的体育精神——
中国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难赢,也竭尽全力。不是只有金牌才配得上掌声,体育的拼搏精神也值得我们为之欢呼。
看中国女排,不仅要看到她们拿到奖牌,也要看到她们努力的过程。当抛却了“赢”的包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夺冠的意义,不是我比你强,而是我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新的时代,必须拥抱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墨守成规,靠“拼命”也是不行的。
正如奥运精神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既是战胜对手,更是超越自我!
任何人,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点女排精神:掉皮不掉队,流血不流泪!
女排,加油!中国,加油!
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