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懵懵懂懂中被一阵叫骂声惊得再也睡不着。很难书写出来却在生活当中不难听到的骂人话重复了快有20多遍,好像和游戏有关,可是对方的母亲和他究竟有什么纠葛,被牵扯进来?这个房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若是不小心触犯了他,那人是不是随时都有可能拿把刀朝我冲过来?似乎对方也非常地不满,最后那人有好气没好气地说,老子不玩了!
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虽然我也有想骂人的时候,可是终究不会用这样方式去表达,毕竟和一个我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是有多大的事能让人如此咆哮?难道游戏世界就是这样的暴力和没趣吗?还是他平时压力太大,这只是一个发泄的窗口?最终,好像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
北京的群居生活真是不容易,哪怕只是在一个房子里,一间间门仿佛能把人永远隔绝,再也没有小时候邻家大妈热情招呼来家吃饭的亲切,走家串户的愿望。算了,还是走为上计!
小区广场是个能够让心情舒畅的地方,全是小孩,你永远不会回避小孩的眼睛,从他们眼睛里你可以直接地看出喜怒哀乐,他们心灵的大门是向你敞开的。可是,如果这些小朋友了解了大人的世界,他们还愿意长大吗?
广场上的孩子大部分不会说话,他们似乎也不用说话,你一个眼神告诉我,这个球很好玩,快过来一起玩吧,也可以用一个动作表情警告对方,这是我的领地,不许进入。当他们慢慢长大,学习了语言,他们还能迅速理解彼此吗?
地铁几乎融入了我每天的生活,地铁人很多,所以这里面应该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我尝试着不经意地观察身边的每个人,当然并不是想着窥探隐私。手机屏蔽了视线,耳机屏蔽了声线,他们沉浸在另一个空间里,似乎从来不曾和当下这个空间有所交流和互动,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车门开了,隔着一个车厢听到两个人骂着,一个人让另一个人下车,另一个人不下,结果他们分开了,又是同样的一句话骂开了。难道我们表示不满的方式只有一句话吗?直接、粗暴地侮辱了人的耳朵。隔了几个人,一对母子坐着,我不知道对于这个男人,直抒胸臆地骂人话是否会在几年、几十年之后体现在这个小孩身上,如果我是他的母亲,我会怎么说呢?我可能不会说骂人是不好的,至少我会说骂人也要骂得有创意,高超的骂人技巧是让听的人不觉得冒犯还哑口无言,无法反驳。我面前也坐着一个小孩,他似乎更享受他自己的世界,坐在妈妈怀里,拿着地铁卡,打起了电话。“不要水果,不要坐车,不要...”,然后气鼓鼓地挂了“电话”。几秒之后,继续重复刚才的话,继而挂断了电话,旁边的父亲玩着手机,母亲面无表情地坐着,他依然重复着相同的对白。此时,电话那头是谁呢?
什么时候我们不会说话了?什么时候我们不愿意更多地表达?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需要表达?
如果你喜欢分享,也有困惑,可以和我一起,在这个小小的平台,种出一些花儿来~
投稿请寄:student_hhy@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