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包场群的聊天比较私密,所以只摘录部分重点内容。
——小说里,“第三人称情感”和“第一人称情感”给读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一人称更容易代入,但同时,对于这种情感的“真实感”要求也更高。
写作必然会有使用“他人的情感”的时候
可能是来自采访、素材、资料
可能是来自其他作品。
写别人的东西,除非是原封不动搬过来,否则肯定要隔着一层情感障壁。
在需要“别人的情感”为主的情况下,自己的小细节经历,就可以拿来润滑故事,增加真实感。
“真实”和“真实感”是两回事。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现实发生的事也会觉得“失真”。
比如“抢公章商战”什么的。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所谓的“真实感”就是“我是否经历过相同的事”。
这个对作者和编辑来说,也是最初的真实感建立的基础。
动作、气味、触觉,这些文字描写更容易贴近真实。
这些,对创作者来说,就是“如何用虚构来贴近真实感”的钥匙。
我不看好修改的成功概率
今天又一个修改失败的抬走了
主要是稿件大改的成功概率确实很低
写作会把人卷入叙述逻辑。
脑子里太多叙事逻辑,会影响你的生活
比如说我今天看了食谱我就一定能做好菜
很明显并不是。
所以我会用画画、做家务和运动,来让脑子里的“故事逻辑”安静下来。
一个“故事逻辑”的最佳例子是这样的。
你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
根据互联网上的热门视频
你期待你的猫会坐在上面转来转去
事实上是
猫吐在了地上
扫地机器人负责
把呕吐物涂匀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