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要个什么形式(⊙o⊙)?

Espranza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7年01月22日 01:58

        

图片

图片

如果你觉得有意义,请分享给更多人!If you think it meaningful, please share it to more people!


        人为什么穿衣服?

        在很早很早以前,当然是为了保暖才披上用各种材料做的“衣服”。辗转无数年过去了,衣服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衣服不仅仅是为了保暖、符合人的身材比例而做,还有了美学层面的东西。衣服上各种饰品、衣服的材料让衣服越来越多元化,难免有些奇装异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衣服在满足功用之外,还是想找到点什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单纯地让衣服穿起来更加舒适,还是为了去追求一些新的东西,还是为了夺人惊异的眼光?



    

        剧本朗读是个很有意义的形式,想起了以前在大学,和老师同学一起读剧本,真是一段充满了想象的快乐时光。至于呈现,只要能够更充分地反应作品内涵,又何须在乎是不是一定要在舞台上演绎呢?

        两天,来自北京、台北、香港四部作品的剧本朗读在蓬蒿上演。这四部作品中,来自香港的两部作品,其中一部像是看微电影,另一部像是长一点的电影;北京的如看舞台剧;台北的就像是在看卡通片。当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去想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形式,反而当它还是剧本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探索。也不排除有些好的剧本,由于现实的条件有限,并不一定呈现出来,只需要读剧本,让观众自己去想象就足够了。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地域差异,北京的作品听起来像是邻家小女孩,而台北和香港的作品更多了些大胆、放肆的成分。两部香港的作品都有对做爱场景的描述、杀人的设定,而台北的作品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局限的空间,但是他的想象天马行空,森林、小白兔、大象、蟑螂、、、、、、是我们没有这些东西,还是我们不敢表达?

        这四部作品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形式。空间和时间的转换变化多端,有时候让人的大脑好像麻花一样拧了起来。是随意,是刻意,还是不在意?

        想起来莎士比亚,没有读过多少他的剧本,但是确实印象深刻。虽然好久没有再看过,在生活经历一些事的时候总能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在作品中说的一些话。他的整个故事线路并不复杂,但是细节总能值得推敲,无论从语言本身还是从涵义层面。

         后现代的作品之所以形式上七拼八凑,是不是本身就是模仿生活?没有目的,没有重心,就是一个一个零散的小片段?往前看是生活,往后看才是人生,他们都想去写生活?也许用电影或者电视剧更能够呈现一些东西(比如时空转换,想象),难道舞台也想要去做一些超越的事情?就像虽然创造了相机,但是还是有画家想用手去超越相机呈现的逼真?

           我也能从这些形式独特的作品中体会到一些东西,但是在于细节,而不是整体。不能说这样的形式不好,毕竟我也有所思考和收获。但是心里隐隐约约感觉,这些作品虽然好,但是所表达的东西还是太过于小众(内在不是外在),格局还是不够大、深。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演了好几百年还是经久不衰,肯定有他的独特之处。那会是什么?我们的戏曲,那些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真正也是很新鲜的,甚至一点都不过时。

        其实并不需要太过于纠结要个什么形式,灵感这个东西能够帮助内容找到好的形式的。

        在当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外在的东西太过于奇、巧,可能会转移观众的关注力,而放弃了对内在的思考。

        王老师说,先得让东西多,再说好与坏的事,见多才能识广。

图片

(欢迎留言~)

        

学,思,行(自救征途) · 目录
上一篇不速之客下一篇听马云聊他的哲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