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个画
来个局部细节图继续赏~
首位鉴赏者是陈导,一位有着八年作画经验并学习过平面设计的男士,果不其然!他的回答经受得住朋友圈众友人的反复印证。
1.纹身
(真不是空穴来风,纹身之最---居然是宋朝的男人!)
2.拔罐 (大图不清晰误以为有个小罐?)
3.刮骨疗伤(这工具貌似有点误导)
4.小板凳上的手术(尽显技艺高超么)
5.不少小伙伴还联想此人为岳飞,正被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了不起啊,这想象力)......
来来来~
请看以下放大图片~
哈哈,这下看出来了吗?
这就是古代的艾灸--直接把锥形的艾炷点燃灸!有学者认为此郎中在动小手术治疗患者后背的疮毒,而当时的灸法灸后会有疮疤,所以就有小助手那旁人看起来略猥琐表情的、膏药备用阶段展示。
《灸艾图》宋代画家 李唐 作
而该作品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又称《村医图》,画中描绘乡村郎中为老翁治病的情况,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人物三类:医生、患者与协助者,男女老少,形态各异,生动有画面感。还原了一个朴实的就医场景,无论从人物的穿着和表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医生的简陋工作包到患者以及家人,助手等描画,有个旗子像是游医卖广告,再细看后面的树林,感觉有些微风顺势动了起来,这时你有没有一种置身于古代的瞬间?
我记得好几个朋友说如果想回到古代,最想回到宋代,你会从那山水画里看出文人们的追求与理想,从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作品里看尽繁华,处处都是生活艺术的展现与多样热情的描绘。然而再回到这个图,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之低,连村医的裤子和多人衣着多个补丁来看,都是证据啊。
听故事
李唐,宋画家,晚年成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前半生不详,48岁左右参加图画院考试,试题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其他考生都在用力表现“酒家”,唯有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旗,那年宋徽宗亲自阅卷,慧眼识英,认为李唐深得“锁”意,李唐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画院学习和创作。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同时掳走一大批艺术家,李唐也在其列。后来,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李唐冒死从金营逃出,投奔赵构。只是,历经劫难的宋代朝廷已经没有财力和心思重建画院。
李唐只好流落街头以卖画为生,无奈销路不好,只得以诗发泄牢骚:“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南宋终于恢复元气,准备重建画院,李唐得知后投上名帖,于是重入画院,只是已经80多岁。
靖康之难的时候,精品绘画已经被金人抢走,南宋画院已经没有大师的作品可以临摹。画院学生只好临摹李唐作品,李唐实为南宋画院的领袖。
李唐是艺术全才,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其开创的局部特写和大斧劈皴画法影响巨大。山水画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长夏江寺图》等,人物画代表作有《灸艾图》《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等。
曾经在上海博物馆看过《万壑松风图》,说实话,压根不懂欣赏啊。可同一位画家的《村医图》风格就很亲民,仿佛本人就在现场,体察着劳动人民的苦,用画笔来唤醒阔达的爱。
蒋勋先生曾讲过《灸艾图》 ,他深挖出来:具备人文关怀,医疗才有温度。“年轻时觉得是很幽默的一幅画,如今看出画家笔下透露出的心酸。“那时候的古代乡村,还谈什么医疗制度?郎中走街过巷,招揽点生意也符合当时的民情。
想想我们小时候常说的赤脚医生,生于农村的那一代人,会有较深的体会,面临病痛,看不起病,只能优先求助乡村医生(当然不排除高手在民间)。医不扣门?后来求人不如求己,小病小痛就自己抓药自己治,哪有现在动不动就奔向医院的。
换句话来说,现代的医疗制度还需要改革才能具备人文关怀啊~其实传统的非药物疗法有很多确实非常有效,何不推广呢?
谈艾灸
以前有一种官叫点火官,因为古代没有火柴,没有打火机,不是说你想要火就有火,也不可能每次都像原始人那样钻木取火,所以有了这个官职。那这个官职跟艾有什么关系呢?
推算到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发现艾叶是纯阳之物,非常容易点燃,所以有些点火官的家里都是艾叶,便于引火,相传有一次瘟疫大爆发,病死无数,但唯独点火官的一家人相安无事,随后古人就发现艾草,这个好东西,古人就通过采取艾绒作为灸料来进行治病。
艾灸疗法的至少已经有三千年历史了。最初,艾灸是上层社会治病养生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于其显著疗效的认可,艾灸渐渐从宫廷走入民间,被广泛使用,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朝鲜传入日本,随后成为日本贵族的重要养生方式。
我曾经到厚朴堂做过一个现场推广活动,好多人对此有抵触,首先第一感觉是怕被烫到,第二感觉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觉得艾灸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殊不知这种远离手机被艾的时刻是如此难能可贵,调节身体机能为你的身心带来久违的慰籍。
我觉得很幸运,一开始就接触到了无为灸法,遇到很多老师毫无保留的分享艾灸心得。也告别了古代人艾灸的那种痛苦,现在的悬灸以被灸者感受为主,当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此便不详说了。
今年一月到厚朴中医学堂参加健康营,重新回归工作与生活,深知改变的不易,而自身变好才是最有力的说服力,从自灸到被灸也超过上百根艾条了。
六月,参与了个人品牌的打磨,找到了一个小方向,试着沉下心来慢慢去做积累,在这个三伏天的季节里,希望能以博物和古典的方式来艾(爱)你,只要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的启发,便足矣~
阅读原文,可以看到蒋勋先生解读此画的视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