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讨论】你是传统女性吗?

爱太阳的七小玉 为爱去Go 2020年03月07日 16:47

图片

撰文编辑:爱太阳的七小玉  |  图片:为爱去Go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或注明出处

时值国际三八妇女节又要到了,作为当代女性,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

某“早熟”的同班同学:打个耳洞、搞个非主流,咋了?你Out了?!

【场景二】

某渣男:谈个恋爱,亲亲抱抱怎么了,别那么传统行不行?!

【场景三】

七大姑:你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单着?难道你比老姨还传统?!

【场景四】

某朋友/某同事:现在骑驴找马、微信约炮多得是,你别那么老土行不行?

今天我们粗浅地聊聊“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这三个群体意识形态的概念。但在具体谈之前,希望你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拿这次疫情举例子,疫情突发有人错误认为所有的湖北(武汉)人都是病源,有的人就开始错误地抵制原本就在外省打拼、从未回过乡的湖北人(比如北京某个别做得很差的小区);再比如,日本给中国送口罩还附赠了很多手写的很美的诗句。因此,网友就作了一张调侃的图,其中还把央视、人民日报两大官媒写的话加以对比,调侃是人娱需要这没什么。但是有很多人在网上兴起了官媒水平低,或者中国人自己不如外国人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等这类现象,这就是犯了“一刀切”的认知错误,如果您能认同这一概念,那就可以浪费点个人时间来看看后面的文字。

▼ 春风十里,有思考最美 

图片

-01-

发展 | 文化的力量

首先是“传统”。大概指的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的来说是指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国近代史开端,晚清“程朱理学”、“朴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被近代用牛顿力学思想武装起来的“炮舰利艇”打败了,早期的改良派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略,想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颓势,这就开启了最初的“中学和西学关系”的命题,后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维新派康有为人等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帜,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植入根深蒂固的儒学文化,再到1929年胡适等人将“向西方学习”改为“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从根本上上摈弃中国本土文化。普通民众也随着历史进程、思想潮流演变,对“外国人”、“舶来品”、“留洋文化”有了平角式的转变。这才合理的解释了一开始的荷兰人、英国人来中国从商都被百姓定义为黄头发、蓝眼睛的“妖怪”,甚至称西方女性为“番妇”(野人),将外国之地也称为“蛮夷之地”;洋务运动后不再称输入的商品为“奇技淫巧”而是改口为“洋货”,对外国人的称谓也从“夷人”转变成了“洋人”,再到后来的“洋鬼子”、“舶来品”,以至于现在的“老外”、“外国友人”、“崇洋媚外”等等。


这段历史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以史为鉴,面对“文化输入”“文化输出”应该作以怎样的判断与解读。

图片

- 此处鸣谢 -

“百度百科”

-02-

活着 | 集体力量

最后是现(当)代文化。从概念上讲是工业社会以来新产生的文化。现代文化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现代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现今的生活方式、科技水平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思想理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汇集。从女性地位来讲,文化的演变又内射了怎样的意义? 


在《国语.晋语四》曾记载炎黄时代母系社会,如《西游记》和《镜花缘》对女儿国都有涉及,这意味着女性当权、地位崇高;再看看武则天在称帝后大量启用女官,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史开启以来女性最风靡的时候了,因为在封建“男权”社会下,普遍女性多被定义为相夫教子、裹足不前的“集体性格”;而在现在,出现了有“职业女性”、“女强男弱”、“女强人”、“不婚主义”、“男性弱势群体”等社会标签的出现,尽管这类词有“女权主义”的嫌疑,但面对“妇女节”单独存在的今天,这说明整个社会在朝向好的发展,毕竟现在的历史进程不再仅仅依靠男性为主要推动力,女性的社会作用在不断的增强。


▼ 活着/有趣 ▼

图片

-03-

说明书 |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仅仅包括中华文明精华的部分,但是“精华的部分”也有正确和消极的一面。就像“一夜情”、“脚踏N只船”、“穿不穿裙子”、“抽不抽烟”都不应该被不负责任地放在“传统”的对立面,“传统”一词更不应该被定义为一个不进步或者相对贬义范畴,这样是不严谨的;而且根本不能被定义为“前卫”。这反而可能是人类进化历史进程里出现的一种退化行为,毕竟只有动物才更容易出现“纵欲”的情况,在动物的世界里,在于理性永恒冲突的过程中,它们的感性从未失过手。而在一段时间内一心一意对待一个人、一段感情、才应该是更有“理性”的表现,因为那样的一类人才可以支配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推着走。


另外,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修缮的过程。所有“舶来品”文化,必定要在本土文化找到共性才能“落户生长”,所以不简单把某类女性划分为“传统女性”或者“现代女性”,所以在别人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任何粗糙的定义都有待商榷,毕竟每个人的生死不是粗暴的“两点一线”,更不是剑走偏锋地从“男权社会”到“女权主义”的发展。因此,无论男女,“权利意识”可以有,但“崇拜权利”可以无,所谓“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如果更是属于某个派别,更是会让人误有一种相信“它”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意见。


▼ 傲慢与偏见 ▼

图片

-04-

集体性格 | 独立人格

“男权”还是“女权”谁登上的至高无上的宝座都是没有意义的较量,毕竟一旦被拉下“神坛”,就会像《乌合之众》里写的那样:“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有的时候“虎落平阳被犬欺”就是这个道理。正解是要找到男女平衡才是最好的,毕竟老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这往往也是最难的。


借用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课》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并祝“女神节快乐”:“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 人在江湖,为爱去Go ▼

图片

- 人物旅程,继续前行 -

你怎么看?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为爱去G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