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大家分享了一篇出自一众会员"蜗牛哥"的原创,提出不少有关公益的提问和思考。这周我们继续为您献上下集,并隆重介绍本文作者:崔皓丹。
身为非典型前“四大”审计师,目前在和朋友创业中。从小怕长跑,做过几年"鸡蛋暴走"的审计师;今年崔皓丹却为"一众公益"豁出去说走就走了!并且轻松完成50公里的暴走目标。因此一众的大伙儿给他起了个昵称:暴走丹。
在本年度一众项目资助的评审过程中,"暴走丹"作为组员之一,积极提问,激发了大家对公益话题的热烈讨论。现在又被大家亲切地叫做"提问宝宝思考丹"。
浅论公益心——写在一众基金的一周年(下)
第二章 关于"益"与"利"的思考
说完了公与私,是不是可以想想公益机构的使命问题了?也用两个英语单词解读一下"益"与"利"" :"interest"和"benefit",组织形式不同,目标也不同,那会不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呢?再换个角度去问,什么是功利心,一个好的公益机构怎么样制定自己的"愿景"和"使命",以让员工和社会都能欣然接受?我们还是用三个部分辨析一下吧。想了半天,蜗牛哥就用公司人惯用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试图来思考一下"公益机构的战略"吧!
1.愿景
对公司来说,愿景是方向问题。那么,一个公益机构毫无疑问也都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那么复杂的问题是什么呢?蜗牛哥想在这一个部分谈两个有趣的话题:
第一个是社会企业:这个名词据说在公益圈非常的敏感,很多有情怀的公益人唯恐避之不及。究其原因,也许是它被太多的人误解和误用了。一个社会企业,是不是要努力赚钱?是不是要挺着腰杆去创造价值?是不是需要逢人就说,我们是社会企业,你们来帮我,就是帮我的弱势员工有更好的生活?这些问题,根源上,蜗牛哥太愚笨,很难有唯一正确见解。但是,如果愿景问题没有去好好思考,再有智慧的创始人,也会预见现实的无奈。
第二个是公益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即使没有以社会企业的形式存在,很多公益机构都在为社区、学校、养老机构提供各种特色的服务和产品。但是有一件事,他们和公司相比,经常难以启齿,那就是收费问题。一方面,公益机构经常会获取捐赠和政府的补贴;另一方面,他们还是需要用正常的服务和现金流来确保自己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运营更加健康。可是,挑战在于如何清晰的制定自己的愿景和方向。
2.使
使命是公司的行动纲领。那么公益机构的从业人员也是非常需要的,做公益或许因为现实的更难而更需要我们去践行。
蜗牛哥认识几家公益机构,提供非常有特色的学前儿童艺术课程。在学生的筛选和学费的差异化制定上有一些困难。原因是:工作人员如何界定好谁是可以享受公益价格而谁不可以?
此外,正如前一部分所述,很多公益机构已经绑定了自己的社会企业,他们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于是,在运营层面的无奈选择就是经常混淆了自己的身份。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混淆在极端情况下,也会被利用起来。于是,公众就会误认为有很多"伪公益"的存在。只能说十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3.价值观
价值观对于公司来说是定位问题。那么我们不可否认,以传播正能量和正义感的公益机构,价值观有何等重要!
回到本章讨论的主题,公益机构不应该是"牟利机构",那么"牟益"行不行?反过来问,如果公益机构不为自己的目标收益对象努力"牟益",又如何成为一家成功的"公益"机构呢?
或许这一节的思考理论上很容易,但是在现实中的无奈会让很多公益人谈及"利益"要么落泪、要么愤慨。蜗牛哥也经常为此陷入深思,只好用时间和进一步的实践来解脱。
本章小结
"渔"与"鱼",应该怎么定位?又该如何兼得?如何把公益做得更加持续?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可以大声挺直腰杆说出来?让公益机构和公益人能够简单做事、快乐做公益?那就让公益实践来告诉我们。
第三章:关于"心"与"空"的思考
本章是关于"安心"的思考。想了半天,竟找不到能直接对应的英文单词来解读,索性就放下吧。
公益机构创始人的心?公益机构员工的心?公益机构捐赠人的心?公益机构受益人的心?这么多人、这么多心,如何安放?坦率说,蜗牛哥也是束手无策。但是,在黑暗不见五指的地方,或许能悠悠地体会这片混沌;或许,公益心本来就无需安放,听着有点"玄空",暂且用三颗心来解读一下。
1.捐赠人的心
要是问大家,谁是中国最高调的捐赠人?谁最唯恐天下人不知他有捐赠心?估计大家肯定有答案。但具体是谁并不重要,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发心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怎么做才是最放松和幸福的?一定要写上我们的名字么?一定要让对方说声谢谢么?一定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去使用捐赠物?达不到心会受伤甚至埋下怨恨?
太多的问题,太难有标准答案。然如前面所说,蜗牛哥在这一年实地走访了好几家公益机构,也参加了2015的"鸡蛋暴走",认识了好多默默的布施者。他们能不求前述问题的些许肯定、但求快乐是因为有了无缘的布施心或许对捐赠人来说,能够施以帮助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再深入思考一下,就算是有能够帮助他人的能力,仅仅这样安放就可以了么?他对我们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什么?需要如何实践?快乐的"润物细无声"或许是最大的学问,需要用生命来慢慢体悟!
2.受益人的心
谁是受益人?一定是弱势群体么?在接受帮助或捐赠时,如何安放受益之心?难道一辈子只能做受益人一种角色么?说声感谢是应该的,但是更应该做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很简单,也很难,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想法。蜗牛哥没有唯一答案,但是想就这一年的公益实践谈及两点。
如果接受了帮助,且效果非常好;或者接受了帮助,却有了反效果;甚至,根本就是阴差阳错,连应有的捐赠都没有达到。在这几种境遇下,是否应该怀有平淡心?笨拙的蜗牛哥想了半天,或许最好的心,就是什么都不想。这样反倒是最快乐的。
常识告诉我们,主动的传递和再分享是快乐的;接受帮助的人,再去努力帮助别人,是非常有价值的。或许有人会质疑,接受了帮助的人,怎么会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是,帮助人这件事,财物捐赠真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当下的中国,或许我们更缺少"爱心和正念"的传递。
3.公益人的心
聊完主体和客体,心转移到两类也不可或缺的人:公益机构创始人和员工,一众在刚设立的时候,我们倡导"一人一票",每一个会员都是平等的。
或许我们不是一个典型的公益机构,公益机构类型很多,有公益的、慈善的或社会型的不同机构,承载了不同的公益责任。有了这些组织和机构,就有创始人(包括管理人)和员工了。
先思考一下创始人,结缘联劝和一众后,蜗牛哥认识了一些很厉害的公益机构"创始人"。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现实理解力、更有推动力。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也许也是我这一年来的最大的收获。回到文章的问题,或许我不应该替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如果用我经常听到他们讲的"口头禅",或许可以透视一下什么是公益创始人的心——"公益是有梦有趣的事业"。
一定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最广大的公益机构工作人员,如何安放他们的心?对他们来说,公益是事业、也是工作、更是一片蓝天……或许文章里讲的所有一切和他们都有关系,蜗牛哥未来几年愿意继续在"一众基金"里面好好的做公益,也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或许,如果我们都这么想的话,安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本章和本文的小结:
对"心"的思考似乎结束了,结论或许是什么都不用去想反倒是最安的;那么,什么又是"空"呢,或许是文章写完了,但是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路继续走、饭继续吃、公益继续实践……
<完>
【一众基金】
一人一票 * 群策群力 * 知行合一
【一众基金】
集体捐赠平台,以上海为立足点,
成为中国集体捐赠模式的实践者和创新者。
【一众基金】
携手捐赠人提升自我,
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公益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