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直播教学: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陈蕾 信息化思政小课堂
2020年02月16日 01:00

图片

图片
“遇见数据的高三政治课”系列,是2019-2020学年我最想为自己做的事。通过课堂教学,记录下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与“议题式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解、探索、反思,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改进。每周日发布一篇。


从王绪溢博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的书中,我学习到“远程教学也要达成‘等效理论’中所提及的——‘与师生面对面学习时的学习效果相等’、‘远程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经验总和相等’。”(详见《实施远程教学的“秘笈”》)所以,在高三的第一周直播教学里,我总是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上周末写的直播教学,我又来了,记录了自己实施直播教学的一些做法。现在,又一周过去了,我的直播教学有什么改变呢?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直播课堂,想要让学习有效,都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可是,在直播课堂上,学生们与我隔着屏幕,该怎么动呢?难道真的要像那些网红课一般,让他们疯狂地点“赞”,或只是简单地敲下“1”、“2”、“666”,就表示“动”了吗?我想,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课堂里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跟着课程动起来,多维度地参与互动。
01
让“手”动起来

在直播课堂里,教师如何知道:此时此刻,学生们有没有在认真学?我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抛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第一,开放讨论区。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打字的方式告诉教师。但是这儿可能不太适合大段文字的输入,所以教师的问题切口小、尽量清晰,而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用“关键词”来凝练表述自己的观点。当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合适开放讨论区?要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有序地讨论,而不是热热闹闹瞎起哄?

第二,推送答题卡。在独立思考后,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变成选择的方式?是不是只有标准型的应试选择题才可以?我想,我们可以拓宽一些思考,那些对学生来说会产生困惑的问题、那些有多元想法的问题,都能用选择的方式来收集全体学生的思考。不过,由于网络速度的缘故,不同学生听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接收到答题卡的时间会有所不同,偶尔还会有一些延时。因此,教师可以耐心等待一小会儿,给学生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的学习数据才更真实、更有效。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1:直播课堂的限时作答

第三,完成纸质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在纸本上完成相关的训练(如视频1)。可是,教师该怎么才能看见呢?其实,方法有很多。一是利用正在使用的各类教学平台,来进行作业的提交。二是可以让学生将作业上传至班级QQ群里,这种方式既快速便捷,还能迅速分享给其他同学。说实话,这比传统课堂要更为方便,因为每位学生都可以第一时间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来调整,以便于进入更深刻的思考。但这个环节,遇上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时间的把控。若不能优化教学流程,势必会带来时间上的浪费。那么,像高三毕业班两节连续的直播课,我会刻意将这个训练环节安排在第一节下课之前,这样一来,拍照上传就被调整到下课时间,从而使得课堂节奏更为紧凑。若只有一节课时,则可以将此移至课前或者课后。



图片



图1:心跳加速的“在线考试”


第四,进行线上测试。政治学科的高考要考查12道选择题,每一小题4分,共计48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每一周,我们都利用“问卷星”或“问卷网”,给学生布置两次线上的限时考试(如图1)。由于是在网络上作答,所以我适当地延长了完成时间,以尽量减少非纸质作答带来的偏差。学生们对这种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式感到很新鲜,而练习过程中,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辨识力也在不断增强。当考试结束时,教师即刻会获取非常详尽的数据报表,为之后的讲解提供依据。这样的测试,也可以放在直播课堂上的“检测反馈”环节,题量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定。


第五,检查课堂笔记。课堂上,学生总是要做一些必要的课堂笔记,来内化老师讲授的知识。在直播教学时,我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下课前的抽查,通过随机挑人选择3-4位同学,要求马上拍照上传课堂笔记。二是将它作为当天作业的一部分。从最近教育部的发文来看,不少家长对老师们要求的“打卡”颇为“痛苦”,但我想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很理性地问一问自己:你的学生或是孩子对学习是否足够认真自觉?诚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主动学习”很重要,但倘若他们目前尚未具备这样能力,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机会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呢?能不能从每日打卡开始培养习惯,然后再慢慢减少他人监督呢?当然,我也发现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由于年龄的优势与高考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会有更多一些的主动性。

02
让“口”动起来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2:直播课堂的语音连线
虽然“手”动起来,但我看到的依然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文字背后的真实想法,完全凭借我的想象与猜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要有“量”,更要能保证“质”。所以,我决定要启用“语音连线”,让他们的声音在直播课堂里响起。但是,我要如何化解学生的“尴尬”、“害怕”,让他们愿意表达自我呢?
传统课堂上,我也会提问,但为什么学生并不觉得“尴尬”“害怕”,而直播课堂却有此感受呢?思来想去,大概原因有三:一是直播课堂为多班级组合,打破原有的传统班级,在相对陌生的同学面前表达,大家总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好一些;二是由于网络延时,有的学生刚刚听到问题,还来不及好好思考,教师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语音连线;三是受限于家里环境或电脑设备的原因,不能确保语音通话的质量。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这一周我做了以下三件事。
1. 课前:提早告知学生“自学相关内容,明天要现场提问”。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即使被临时挑中,学生们自然也愿意“语音连线”说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我还与学生们清楚说明课堂上语音连线的基本规则。

2. 课中:保证语音连线是在每个学生都先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即便语音连线成功,回应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周三的直播课堂,我邀请被抽中分享答案的学生自己来讲解(如视频2)。她先对题目材料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很清晰地表述对应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她以关键词的方式提炼出逻辑线索。虽然,她的思考里依然有一些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但确实是开了一个好头,也有不少同学在评论区不吝啬地给予她鼓励与赞赏。

可是,并不是所有直播平台都提供语音连线的功能,也并非所有学生的电脑都有麦克风这样的输入设备。于是,我与另一位男生的通话,则是使用QQ群“语音通话的功能。通过语音外放,我与学生的对话依然可以共享于直播课堂之内。这样一来,他们都可以直接对同学的观点加以补充与完善。

在周五的直播课里,为了能够扩大参与面,我不仅随机挑选了四位同学拍照上传自己的作答,而且还在学生们查阅之后,临时再抽选两位同学来进行语音点评。此刻,学生们在讨论区留言说:“这也太刺激了吧。”我想,只有这样,每位学生才不仅是一个“看客”,更是一个时刻参与课堂的学习者。

3. 课后:通过QQ群,我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改进建议。另外,还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学生收听的感受,加以改善。

03
让“心”动起来



图片
图片


图2:平凡劳动者建设不平凡“火神山医院”


要想使学生动起来,除了方法与技巧,更重要的是课程本身的设计。当他们的“心”能跟随课堂动起来时,主动学习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今年的战“疫”路上,有太多素材可以被我们合理地使用。周三的直播课上,我给学生们播放“平凡英雄”,视频讲述了火神山医院背后那些普普通通的建设者(如图2)。这些建筑工人,没有闪耀的光环,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勤劳的身影,向我们诠释了“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精神”的内涵,深深打动了在线观看的学生们的心。所以,当我问“如果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作为大背景,你会如何命制考题”时,学生们给出了不少好题目,也尝试着自己搭配出所要考查的知识要点。


只有当我们努力把直播课堂的教学、课后的作业都变成温情而富有创意的任务,如线上时政演讲、话题辩论、时政漫画、视频作品等,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们的“心”,才会更好地激发自主学习。


所以,设计出一个好任务,才是当下教学最大的挑战。


04
总结与反思
这一周来,很多教师与家长都在“吐槽”直播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理性地承认:直播教学确实与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有着很大不同,而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互动”。
所以,一节好的直播课,也要努力让学生的手、口、心都动起来。通过开放讨论区、发布答题卡、完成纸质作答、进行线上测试与检查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通过课前告知连线规则、课中保证独立思考时间、课后反馈与改进让学生口动,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布置激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让学生心动。
不过,要想进一步扩大互动的“量”、提高互动的“质”,仅靠现有的直播教学模式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网速、时空等多方面限制,我们不太容易让更多学生在同一时间都参与到语音互动中来,那么,深层次的思考与碰撞就难以达成。而要改变这一状况,还是要引入小组活动的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倾听与表达。
在直播课堂里,究竟该如何有效实施呢?待我下周实践后,再与大家分享吧。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1.《实施远程教学的“秘笈”》
2.直播教学,我又来了



感谢关注“政治小课堂”

扫描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订阅
图片
直播教学 · 目录
上一篇直播教学,我又来了下一篇直播教学:挑战“网络TBL教学模式”
修改于2020年02月22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信息化思政小课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