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佳作赏析】山东作家杜少华:秋夜听雨叹人生

邹鲁文苑
2024年11月22日 15:31
图片
图片

秋分

AUT UMN

图片
图片
图片





秋夜听雨叹人生
图片




秋分

图片
秋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这不,刚立秋,雨就一场接着一场地下。白天,还燥热得不行,人,坐在树荫下一动不动,汗珠顺着脸颊、脖子、脊背直往下流,秋蝉拼命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夜半,却雷声阵阵,雨哗哗啦啦地下起来了。

雷声越来越近,闪电越来越亮,雨声越来越大,哗哗哗,哗哗哗,打在房顶上,金属窗棂上,叮叮咚咚,悦耳动听。

临窗听雨,大概,是诗人 眼里最惬意的事吧。于是,披衣起床 ,坐在飘窗上享受听雨的乐趣。远处,灯火星星点点,时明时灭,雨声噪噪切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许,远方,也有一个人,此时与我一样,也在临窗听雨吧。蓦然想起,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词: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图片
图片


少年时听雨,雨自然也是年轻的。那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想想自己,上初中时,也办过这样强说愁的事吧。还写了几句不叫诗的诗歌,拿出来把玩:“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独上西楼强说愁,只言孤独不言忧愁。”少年时,哪知道什么是愁,学习就是最大的烦恼了吧。那时的自己正如现在的学生,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让你好好学习 ,就是听不进去。等到理解老师的苦心了,人也长大了,错过学习的年龄段了。

壮年时听雨,素履以往,一苇以航,雨自然也是风尘仆仆的,羁旅闯荡的尘土味十足。壮年历尽沧桑和心酸,心境,自然不同于少年时听雨。真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生的秋天,来了。经历了太多世事无奈,感受到了太多人性凉薄 ,在这不大不小的年纪,慢慢学会了讨好生活,学会了向生活弯腰。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重担都压在你肩上,有谁能倾听你的诉说?你的痛苦,你的无奈,你的焦灼,只能压在心底一个人默默承受罢了。

暮年听雨,两鬓繁霜,一切归于淡然,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今正值壮年,听雨,自然,听出了些许沧桑感和烟尘味,听出了成年人的太多无奈。真是天凉好个秋啊!
图片
回想过往,一路走来,历尽心酸。从群山环绕的小山村,一步一步走向城市,在不大不小的小县城,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摆脱了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终于走出了大山,实现了祖祖辈辈往平原地去居住的夙愿。其间的艰难困苦只有自己能懂得。上班后,一次回老家,忽然心血来潮,二妹要去爬山玩。母亲的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你娘一辈子都没爬出山区去,你跑山上干嘛去?”没在山区生活过的人,是体会不到山区人的日子艰难的。小时候,泥巴路,人力拉车,人力耕种,土地浇不上水,靠天吃饭,庄稼旱不收,涝减产,辛苦一年,流血流汗,有时,连种子钱都收不够。走出大山,是祖祖辈辈一直以来的愿望啊!

如今,虽说,山区,条件好一点了,修了水泥路,家家也安了自来水,不用天天去村外的水井上去挑水喝了,耕种也用上了手扶拖拉机。但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土地浇水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仍然是靠天吃饭啊。掰玉米,仍然是人工啊。

人家平原地,水浇地,地块大,收成好。收麦子、掰玉米,收割机一响,一大块地瞬间收割完。麦粒、玉米粒往公路边一倒,晒上两天,卖给收粮食的,光往家数钱。而我们山区,现在,掰玉米,仍然是几十年前的老法子——人工掰玉米。穿上长裤长褂,戴上帽子,带上干粮和水,一进地就是一整天,从黎明干到天黑。晚上回家,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顶着蚊叮虫咬加夜班剥玉米皮。掰完玉米,还要一棵一棵砍玉米秸秆,然后一车一车拉回家烧火做饭用。整个秋季掰玉米时节,既费时费力又累死人。天天在玉米地里穿梭,露水打湿你的衣服凉瘦瘦的;玉米叶子划拨你是手,你的脖子,你的脸,一沾水,疼死你;花花绿绿的虫子直往你身上钻,吓死你;玉米棵上的粉尘弄得你全身发痒,痒死你……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黄褐色的土地,四周是一棵一棵半黄半绿的玉米,没有一丝风,只有掰玉米的咔嚓咔嚓声,偶有一两声鸟雀的鸣叫打破原野的寂静。这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快点拜完玉米,快点回家洗洗刷刷,换身干净衣服。

到了今天,我才彻底明白母亲的话,彻底体会到母亲的心酸、痛苦和无奈,彻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盼着儿女,嫁往平原地了。母亲,大概是希望我们,不再像她一样,一辈子过山区这样累的生活吧。希望,我们都过得好一点,轻松一点。这就是母亲,天下所有母亲,共同的愿望吧!

雨声,渐渐小了,雷声没了,闪电也没了。哗哗哗,变成了啦啦啦,哒哒哒,当当当……

所谓听雨,我们听的从来都不是雨吧,我们听的,一直都是自己,自己的经历罢了。在雨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人生。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作者,杜少华,笔名红尘。高级教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邹城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散文和诗歌。作品常见济宁晚报和各网络平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闲情不知岁月

        学会坦然面对

时光荏苒,岁月不易






关于投稿


风华笔墨书流年

一、本平台作为文学选稿的平台,诚挚地向全国文学爱好者长期征集卓越作品。来稿作品应秉持积极向上的主题,传播正能量,颂扬真善美,严禁涉及政治敏感内容;作品必须为作者原创且未在任何平台发表,体裁不限。投稿必备三要素:文稿+作者简介+作者近照。


二、敬请关注平台公众号“邹鲁文苑”,或扫描文末二维码进行关注,以便及时获取文章发布动态及后续事宜。


三、文章一旦在本平台发布,敬请作者积极转发推广,以提升作品影响力。请注意,阅读量较低的作品,其作者后续投稿可能会受到刊发时间的调整。


四、投稿邮箱:

871372114@qq.com


(声明:本平台发布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邹鲁文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