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是中国首个沉香文化主题博物馆,位于东莞市寮步镇("中国沉香之乡")香市公园内,于2014年12月18日建成开馆。博物馆占地81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800平方米,由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主持设计。
坐公交车路过,看到这个建筑的时候,首先觉得特别古香古色,全身金黄,上面布满各种篆刻,皇者风范。特别是蓝天白云衬托下,阳光洒在上面的时候,莞香这两个字灼灼生辉,因为靠得太近,当时没有看出来这样的一个设计具体是什么。
进门之后第一时间拿到一份简介,去的时间非常不巧,也没有碰到讲解员。
看完简介才知道建筑外观设计以“莞香”二字的篆体作为表皮肤肌肤原理,以镂空的手法重新创造出一个做工精美,玲珑剔透的现代香盒,堪称世界第一大香盒。香盒,顾名思义就是装香的盒子。
在受到闪电,雷霹强风吹折断,或者兽虫啃咬,人为砍伐等形式的创伤后,自身会分泌树脂修补受伤部位。树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年累月最终形成沉香。
物虽微而位高。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
而沉香里,一般只有棋楠是不用加热就能闻到香味的,它是最贵的等级,平常的沉香,如果有香味,可能就是拿油熏过的。
莞香树,是国内第一个以地方命名的树种,体现了东莞在香界的独特地位。
从博物馆一楼进入后,镇馆之宝——清代乾隆盛世铸铁铭文的巨大香炉 就放在了一层中间最显眼的位置,还真是对参观者坦诚相待啊,一点也不藏着掖着,哈哈。
二楼珍藏了世界各地沉香,之前从某个记录片里听过对莞香的介绍,有其沉香文化的巨大魅力,要知道,明清时期,久负盛名的“莞香”集散于此。每步行到博物馆设计的一个篇章,它用很美的文字作为该版块的内容提炼:格物知香--品意识香--頡韵寻香--韵漫香江。所有的主题离不开一个“香”字,仿佛在踏香而行~
因为沉香的生长特性及价值,衍生了采香农这一个职业,本来可以在二楼的香农小屋看视频了解该过程的,无奈木有看到视频按时播放。
博物馆还特意引入了法门寺的香炉复制品,以彰显它的珍贵,好香配好炉嘛。
三楼是模拟场景,看到一名女子手捧莞香,就是著名的“女儿香”。
关于“女儿香”,当地人流传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莞香的洗晒由姑娘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胸中,以换取脂粉,香商们很喜欢重金换取女孩子们的香物,因为香气特别、精巧玲珑,香中极品“女儿香”由此而来。
先仔细看看下面这幅隋唐女子的用香图,挺有意思。
一直觉得唐代对“美”这个概念的阐释也是颇有例证的,从形态上,还得从气味上。
瞧!香斗哟!
类似于我们现代的烫斗,他在烫斗上放置燃烧的香料,既能把衣服烫平又能让衣服带上芳香的味道。
我平时从不爱用烫斗,脑海里总是各种电视剧里头衣服被烫斗烫焦的画面,囧。不得不问一句了,为啥现在的烫斗不带熏香的功能呢?这是不是一个关于复古的思考?哈哈。
看看负一层的这个沉香大件吧,另外负一楼有香道表演,不过很可惜,错过了时间,进馆时可以留意一下馆内公告,因为随时会调整。
沉香博物馆提及的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寮步香市”,“莞香制作技巧”和“陶瓷微书”。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的简介上看到“陶瓷微书”这个概念,当时比较匆忙离开,并未看到相关作品,后来从网上得知一二。王芝文专家是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都极其珍贵。
陶瓷微书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之一,从良诸文化到各朝代几乎都有过微书作品存在,然而,由于此绝技必须心手合一,而且凭裸视书写,一笔一画清晰可辨,费时耗力,难度很大,能成此技者寥寥无几。
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近看则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看,才发现画是无数密密麻麻的汉字所组成,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独,体现到了一种极致!
古人称品香为鼻观,这个观字就很好的体现了熏香的意境。上好的沉香熏香中,都蕴含着独特的风景,这些风景需要我们闭上眼睛用鼻子去观察,用心去感悟,才能看清楚它真正的全貌。而这,就是真正的品香之道。
在我肤浅看来,如果不懂得品香,从现代人的便捷考虑,也许植物精油的熏香会来得跟容易一些,愿你也能因香解惑,心情舒畅,有香的点缀,生活更美好~
沉香和沉香木是两种概念,结油量少或者没有的就是沉香木;结油量多的就是沉香,到大多数都是油只包裹少量木纤维的程度,那就是高品质的沉水级沉香。对于鉴赏级别的方法,就不多加评论了。
所以呢,整个博物馆走下来,也只有负一楼才闻到沉香的味道,因为有工作人员在加热销售的沉香~
最后,要提及一下博物馆周围的景色不错,值得顺便一游哦~
也欢迎对博物馆感兴趣的朋友到博物馆之城--东莞来多逛逛 :)
碎碎念:
参观凭身份证免费
交通:
自驾路线: 深圳:莞深高速(石大路出口)-石大路-松山湖大道-蟠龙路-祥富路(沉香文化博物馆)
广州:广深高速(东莞立交出口)-环城南路-松山湖大道-东部快线-寮城中路-祥富路(沉香文化博物馆)
本地公交:寮步a2路到香市公园下车即可。